醫護健康

跳至

首頁
1

尾頁
   1


象牙宮

積分: 232013


1#
發表於 19-1-20 23:15 |只看該作者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溝通之技巧

認知障礙症是因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由於思考能力及表達能力降低、記憶力受損;令患者逐漸失去掌握生活常用的技巧,包括言語,導致溝通上出現困難,及情緒和行為上出現偏差。倘若照顧者不明白患者之能力降低,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因溝通障礙而感到沮喪或產生其他情緒反應。


網上短片-認知障礙症:溝通技巧

導致溝通困難的因素:
患者的因素:
  • 記憶力衰退,令患者未能同時記着多項資料以作出相應回答
  • 判斷能力和理解能力減低,以致不能執行較複雜指示
  • 較難集中精神
  • 情緒較易波動或發怒

照顧者的因素:
  • 說話太快、聲調太高,對患者構成壓力。
  • 說話內容過多,令訊息變得太複雜;或太多不必要的動作,使患者分心或誤會
  • 由於身心疲累,產生沮喪、失望或不耐煩的情緒
  • 不適當的語調,例如:大聲說話會使患者誤會受到責備或遭受不禮貌對待

環境的因素:
  • 噪音滋擾
  • 光線不足

溝通技巧十式:
  • 保持環境寧靜,減低噪音的干擾,有需要時可先關掉電視機或收音機。
  • 應與患者面對面,保持眼神接觸,確定取得患者注意。
  • 說話時語調要平穩及緩慢,如患者有聽覺問題,可使用助聽器及面對着他說話,不宜高聲或急促說話。
  • 說話要精簡,每句話只帶有一個訊息。避免用代名詞如「他」、「他們」、「這裡」、「那個」等,應以人名、地名或物件名稱作直接溝通。減少用抽象的概念,例如:「飢餓」、「口渴」是抽象的,「吃飯」和「喝水」是具體的。
  • 問題要簡單,每次只提出一個問題,答案不宜多於兩個,避免讓患者有多項選擇,例如:「你吃蘋果或橙?」比「你喜歡吃什麼水果?」較為好。
  • 留心觀察患者的表情、音調及動作,例如:開心、痛楚等,以便作出合適的反應及提示。適當時,用微笑和點頭給予患者鼓勵和認同。
  • 當患者忘記整句句子時,可以重複句子最後部份,以作提示。
  • 需要時,展示將要進行活動的物品,並配合動作解釋。例如: 拿着毛巾、肥皂及衣服,提示患者將要沐浴。
  • 談話時間不宜太長,因患者的集中能力較低。
  • 當患者不能集中精神時,可輕拍其手臂,呼叫其名字,著其休息一會,或喝杯水,以緩和精神及恢復注意力。
[size=1.21em]

結語

除了注意以上十式溝通技巧之外,照顧者應多瞭解認知障礙症的病徵,並且予以患者同情和體諒、保持耐性,這樣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溝通效果。


http://www.elderly.gov.hk/tc_chi/carers_corner/dementia_care/dementiacs.html


想不開、就別想. 得不到、就不要.  失去了、繼續笑.  擁有了、要珍惜。
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生悶氣,發脾氣,煩躁,焦慮,失眠.   是指因生气(生闷气、怒气、着急上火生成的火气、思虑生成的郁气)。
理性討論交流者。


象牙宮

積分: 232013


2#
發表於 19-1-20 23:20 |只看該作者
認知障礙症之處理行為問題
引言

根據外國研究,約56-90%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出現行為和心理症狀(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或稱BPSD) 。「行為和心理症狀」是認知障礙症患者,在疾病進程的某一階段所產生的思維和行爲問題。 這些行為和心理症狀的嚴重性是基於病患的類型或階段不同,而症狀會有所分別。患者這些行為、心理症狀往往令護老者感到手足無措及帶來沉重壓力。


常見行為問題包括: 粗言穢語、重複問題、咒罵他人、干擾或重覆的行為、 收藏東 西、 遊走、暴力行為、缺乏適當行為如拒絕進食、不恰當活動 如隨地大小便等


常見心理問題包括: 冷漠、抑鬱、焦慮不安、妄想、幻覺等

「行為問題」成因

不適當之行為可能是下列原因引致:

[size=1.21em]
1. 生理因素 :大腦功能受損,如認知能力退化,引致患者對時間、人物及地點等資訊的認知失誤,令患者感到迷惘、不安
2. 溝通受阻 :患者表達及接收訊息出現困難,引致忙亂及煩躁
3. 心理因素 :患者的情緒或面對壓力、不能滿足的需要等,容易令患者沮喪及退縮
4. 環境因素 :環境適應障礙、不適當刺激如噪音、過大的空間或新改動的環境,令 患者產生不安及混亂

當患者有一些異常行為或負面的情緒表現,對自己、家人或院舍的生活規律構成干擾,甚至妨礙其他人,便要及時處理。處理「行為問題」前,宜先瞭解行為問題產生的前因,以便對症下藥,預防日後再出現。

ABC 行為分析法[size=1.21em]
A(antecedents) 前因 :了解觸發行為問題的原因,包括環境、人物、時間、情緒及活動
B(behavior) 行為 :需要處理的行為問題,並記錄其種類、頻密度、維持的時間等
C(consequences)後果 :因該行為問題而引發的事件,如患者及旁人反應


從患者的角度和處境作瞭解,分析問題的前因後果,釐定處理行為的目標,若「行為問題」是經常出現,最好記錄該行為以便分析之用,例如其出現頻率、維持時間及形式等,從而決定採用什麼方式來處理。

非藥物治療法 (從人物、環境、活動三大因素改善行為問題)

人物

  • 善用溝通技巧: 護老者與患者談話,態度應友善、親切、溫和、並耐心地等候,鼓勵患者作反應,留意言語背後的情緒及感受。避免言語上針峰相對、不要挑戰其記憶力。
  • 轉移注意力 : 讓患者透過熟悉的人物、物件、圖畫、相片或患者喜歡又可接受的活動等,分散患者注意力及舒緩壓力,緩和情緒 。


環境

  • 環境改善: 建立個人化、有適當刺激的環境,如提供導向資訊、熟悉的氣味、擺 放植物、控制室內光線和噪音等。善用環境處理行為問題,如安排一個安全的地方予患者走動、用鮮明的顏色作環境標記等。

活動

  • 具治療價值活動: 有規律地安排日間活動,例如舉辦個人、小組、大型活動。常 用的活動類型包括「現實導向」、「認知訓練」、「懷緬活動」、「多感官 刺激治療」,「社交活動」等。

給護老者的温馨提示

✓ 了解患者現有能力,包括體能、智能 和自我照顧能力等,以明白其需要

✓ 須明白和經常提醒自己,患者所說的和所做的,並不一定反映他們實際的意識和感受,亦非刻意不合作或給自己製造麻煩,而是疾病引致的後果

留意患者行為,保持鎮定及早制止能造成傷害的行為

✓ 與上司、前線職員或家居照顧者尋求一致的共識及用相同處理方法及態度(嚴謹或寬鬆) ,並定期滙報、檢討進度

多採用獎賞的方法去鼓勵患者正面的行為

✓ 應盡量用體諒、忍耐的態度接納患者,以幽默、靈活方法化解難題

✓ 吸收經驗,尋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有需要,應轉介專業人士跟進


http://www.elderly.gov.hk/tc_chi/carers_corner/dementia_care/behavioralmanagement.html



想不開、就別想. 得不到、就不要.  失去了、繼續笑.  擁有了、要珍惜。
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生悶氣,發脾氣,煩躁,焦慮,失眠.   是指因生气(生闷气、怒气、着急上火生成的火气、思虑生成的郁气)。
理性討論交流者。


寶石宮

積分: 341683

2025中秋節勳章 2025勳章 2025勳章蛇年勳章 2024年龍年勳章 2023年兔年勳章 虎到金來勳章 2021可愛聖誕B勳章 2018復活節勳章 2018母親節勳章 2018父親節勳章 牛年勳章 BK Milk勳章 畀面勳章 環保接龍勳章


3#
發表於 19-1-21 08:23 |只看該作者
333s 發表於 19-1-20 23:20
認知障礙症之處理行為問題
引言根據外國研究,約56-90%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出現行為和心理症狀(Behavioural a ...

謝謝分享
照顧得耐、要不時睇返、提醒自己
不要從別人的嘴裡去認識我

首頁
1

尾頁

跳至
Presslogic Logo
Baby Kingdom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