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擂台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複式洋房

積分: 154


1#
發表於 19-7-1 21:45 |只看該作者
[p=24, null, left]年輕族群對社會議題發表看法時,常常被相反意見以一句「那麼多意見,繳過稅嗎」給噤音,「被政黨利用」、「不懂現實殘酷」、「對社會沒做過貢獻」等批評也不絕於耳。在太陽花學運之前,台灣年輕人即便對社會體制有諸多不滿,大多卻不願對政治或公共議題有太多表態,許多父母也從小向子女灌輸「政治是大人的骯髒遊戲」,年輕人只要顧好自己,讀好書找好工作,長大後自然有其一席之地等想法。

[p=24, null, left]「會出來抗爭的年輕人不是缺乏競爭力,就是想藉着動亂謀求私益。」——想在這樣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中取得發言權,就必須先遵循由成人訂下的社會法則,在體制內博得一定影響力,你的聲音才有價值,否則就只是一群失敗者的集體抱怨。

[p=24, null, left]然而,當陽光看似將被黑幕籠罩,一株株太陽花再也無法保持沉默。

[p=24, null, left]2014年3月18日,國民黨在立法院以30秒強行通過《服貿協議》後,大批年輕人衝入立法院、攻佔街頭,開啟了長達三個星期的抗爭,被外界稱作「318學運」或「太陽花學運」。

[p=24, null, left]「那時候心裏是很複雜又很激動,因為第一次真的擔心台灣民主受到威脅,卻也很感動,原來有那麼多人跟我有一樣的感受,而且他們都站出來了。」王筱涵回憶起當初學運爆發時,許多人手持太陽花坐在立法院外面打着地鋪、搭着帳篷,許多抗議聲被畫成海報、看板等藝術創作,還有人在街上開啟了民主講堂交流感想,一時間似乎所有年輕的聲音都投入了這個輿論場。

[p=24, null, left]「或許是看到大家熱情參與政治的模樣吧,從太陽花學運過後,我確實變得更關心政治,也比較有勇氣大聲說出自己對政治的想像。」從默默仰望,祈求些許關注到不再沉默,太陽花時期的各類社會運動,確實以「公民覺醒」的理念口號,將台灣青年參與政治的熱度推向新高峰。

[p=24, null, left]事實上,2008年中國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時,國民黨政府以高壓方式阻止抗議群眾揮舞中華民國國旗、強行關閉播放台灣意識歌曲的唱片行等粗暴維安行動,導致許多社運團體與學生不滿所引發的「野草莓學運」,就已拉起近年台灣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序幕。

[p=24, null, left]當時正逢各校的期中考試,學生其實未有長期抗爭的打算,也未做出大規模學運的籌備,未料就在學生已陸續散去之時,警察卻大動作強勢驅離,反而使已逐漸平息的情緒再度升高,最終演變為長達一個月的靜坐活動。

[p=24, null, left]儘管野草莓學運因其「政治性」的本質,與當時社會運動「去政治化」的理念相背,產生許多內部的矛盾與外部的質疑,但仍不失其開啟許多年輕學子重視公共議題、並開始參與政治討論的重大意義。


首頁
1

尾頁

跳至
Presslogic Logo
Baby Kingdom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