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年容易又中秋」,傳統上家家戶戶都會聚首一堂,賞月吃月餅。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代,北宋時期在宮廷內流行,後再流傳到民間。究竟古時的月餅是甚麼樣子,現存於新疆博物館內一塊1,400年前的月餅或可提供答案。
內媒周一(20日)報道,該塊於1972年在吐魯番阿斯塔那230號墓出土的月餅,名為「寶相花月餅」,大小約7.5厘米,以小麥粉為原料,經模壓成型、烤焗製成,月餅表面的寶相花紋(中國古代傳統裝飾圖案,由花瓣、花苞和葉組成)清晰可見,體現當時高超的麵點製作技巧。由於受檢測條件所限,月餅的餡料成分至今成謎。
新疆博物館館長于志勇表示,該月餅出土不僅顯示唐代擁有多姿多采的飲食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佛教文化藝術中國化的實證。
***原來1400年前月餅也是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