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12月31日報道,多批學者以老鼠和倉鼠進行實驗,發現Omicron主要影響上呼吸道,包括鼻孔、喉嚨及氣管,而且不會像其他病毒株般入侵肺部,引起肺纖維化或嚴重呼吸困難等情況。
報道提到,大批早期感染Omicron的患者都是年輕人,他們普遍較少機會出現嚴重病徵,再加上不少人因為以前確診或接種疫苗而獲得免疫力,因此科學家希望了解Omicron如何影響年紀較大而且沒接種人士。
一批來自日本及美國的科學家在12月29日發表研究報告,特別提到對過往的病毒株都是會出現嚴重病徵的敘利亞倉鼠(Syrian Hamsters),牠們感染Omicron後,肺部的損害較少,而且死亡的機會不大。報告指出,這些倉鼠鼻孔內的Omicron水平與其他病毒株相若,但肺內的病毒水平則是其他病毒株的十分一或以下。
不過科學家仍需找出Omicron高傳播力的原因,所以認為有需要進行更多實驗,而民眾同時亦不應掉以輕心。
研究由美國和日本科學家合作進行,以老鼠和倉鼠為實驗對象,讓牠們感染Omicron或此前發現的變種新冠病毒,發現Omicron的感染大多限於鼻腔、喉嚨和氣管等上呼吸道範圍,入侵肺部的機會低於其他毒株,較少引起肺纖維化和嚴重呼吸困難等情況,體重減少較輕微,死亡風險亦較低。
病毒蔓延至肺易演變重症
參與研究的華盛頓大學病毒學家戴蒙德指出,實驗對象包括敘利亞倉鼠,該品種的倉鼠在感染其他毒株後,極易引發重症,但感染Omicron變種的倉鼠一般只出現輕微病症。
新冠病毒感染大多始於口鼻,其後會擴散至喉嚨,大部分輕症患者不會出現更多症狀,重症者則會因病毒蔓延至肺部,引發較嚴重病症。研究指出,實驗倉鼠口鼻的Omicron毒株水平與其他變種病毒相若,但肺部的病毒則是其他變種的1/10。
英國劍橋大學病毒學家古普塔的研究團隊則發現,肺部很多細胞表面帶有一種名為「TMPRSS2」的蛋白,這種蛋白可幫助病毒感染細胞,但「TMPRSS2」難以附在Omicron變種上,後者未能像Delta變種般,通過「TMPRSS2」感染細胞,因此只能集中感染上呼吸道的細胞。古普塔表示,Omicron變種可能會演變成一種上呼吸道疾病,病症主要在喉嚨和鼻,通過飛沫傳播尋找新宿主。
未知對未打針者長者影響
不過《紐時》指出,早期感染Omicron變種的患者多為年輕人士,科學家需進一步了解Omicron變種對未接種者和年長者的影響。
英國衞生慈善組織惠康基金會總監法勒則表示,現時Omicron變種在歐洲和北美地區傳播速度極快,但預計在未來1至2個月內,相關個案會迅速減少,在Omicron疫情過後,民眾應已獲得一定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