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沒吸引力了?
為了壓制中國在創新行業的發展,自特朗普在位期間,美國就收緊了對中國學術交流的限制,拜登上臺,不僅沒改善這樣的狀況,反而蕭規曹隨加大了各領域的壓制。有因必有果,美國自作自受的負面影響自然出現了。
不來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都是美國最大的國際生源地,直到2019年至2020學年期間,中國留學生還為美國經濟貢獻了159億美元,但美國對內對外的政策影響,中國赴美留學生急劇減少。
一方面是美國的惡意拒簽。特朗普時期拒簽的留學人員,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博士、訪問學者層次,二是理工科專業,三是公派。到拜登時期,更細緻地出臺了《2021戰略競爭法案》《無盡前沿法案》等系列法案,導致一些涉及8所涉軍民融合的高校學生,哪怕是已經在美就讀,都不被允許。
另一方面是中國留學生的雙向選擇。一是美國對疫情的放任性處理,讓不少國人感到擔憂,;二是美國國內激烈的種族矛盾,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屢屢發生;三是美國對於槍支彈藥的鬆散管控,在種族歧視上疊加,使得留學生在美留學出現意外傷害的事情屢有發生;四是美國針對中國的打壓態度,更讓留學生們考慮了別的選擇。
然而隨著中國生源不斷減少,原本依靠國際留學生賺取的學費一下子就“不見了蹤影”,美國國內一批批優質高校都表示無法承受學校收入下降帶來的壓力。
都走了
留學生尚且面臨如此壓力,那些關鍵行業的中國科學家和華裔科學家則面臨更糟糕的境況。
如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陳剛,他因被有關部門懷疑接受了中國資金援助而遭到逮捕,美國司法部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調查,只得出陳剛與中國大學的合作項目是在麻省理工學院支援下進行的結論,所謂指控查無實據。導致後來陳剛發現了“最佳半導體”,但他“已受夠聯邦資助”,決定遠離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專案。
如田納西大學的教授胡安明,被列入了聯邦禁飛名單,和其子被監控長達兩年。
哪怕是最終無罪釋放,但美國機構的調查行為損害了他們的名譽,讓他們背負了“從事間諜活動和商業機密盜竊”的惡名,讓學者們正常生活被影響的同時,還助長了美國國內對亞裔的歧視和帶有種族色彩的攻擊行為。
有華裔科學家擔心,只要中美關係繼續緊張,針對他們的懷疑就會持續下去。所以,過去一年已離開美國的中國科學家和華裔科學家當中,有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知名學者,包括數學界最高獎項“菲爾茲獎”的首位華人得主——現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丘成桐。
哪怕他們是取得了終身教職的美國公民,很多人還是航空航太和生物領域的專家,但美國政府對學術界的迫害讓他們焦慮而恐懼。丘成桐曾感歎:“當年美國政府批評蘇聯的學術環境,想不到在這裡復活。”
***走得快好世界,到下一屆總統競選…特朗普未必能夠入閘(咁多官司纏身,能否脫身,現時言之過早!),但兩黨已達成反華(表面反共,實際反華)共識...為了爭取選票,有可能出現比特朗普更特朗普的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