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臂釧”?(釧粵音川cyun3)
手鐲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但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臂釧”?那你可能不知道,但在中國民族文化中臂釧發揮著美感的光芒。
臂釧又叫做“跳脫”,形態很豐富。
古時候的女子有時把幾個手鐲串到一起佩戴,有的又是一體的環形,結合為一體的臂環一般使用金屬捶扁、拉抻製成螺旋形,一圈又一圈的,很有美感,有人說很像小時候玩的彩虹圈。
環形臂釧的兩端打製成有開口的環套,可按照自身的需求調節鬆緊,避免滑脫。蘇東坡在《寒具》詩中提到:"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因此臂釧也被叫做“纏臂金”。
隋唐至宋,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
比如初唐的《步輦圖》、《簪花仕女圖》,都可以看到上面描繪了手戴臂釧的女子形象。不只是宮廷貴族才使用,普通百姓也很喜歡。有史書記載,崔光遠帶兵討伐段子章,將士見到婦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釧,可以看出當時戴臂釧的女子非常多。
這種叫作“跳脫”的臂環,像彈簧一樣,盤攏成圈,可戴於手臂部,也可戴於手腕部,裝飾著女子們的手。
普通的手鐲是戴在手腕上的,當它的位置由手腕上移到胳膊的時候,也就成了臂鐲。其實它的興起大概是回應吊帶衫、無袖衫的盛行,前臂和後臂都可以戴,要讓女子們裸露的手臂成為美麗經典。
說到底,臂鐲和手鐲最大的區別是有一個開口,可以自如地變換尺寸,一種首飾可以有兩種戴法。
在古時候,臂釧是最女性化的首飾,一般被女子而且是大臂粗的女子佩戴。男人和瘦女人想戴,也不具備這個資格。因為手上如果沒有脂肪,或者大小不一,圈得太緊不行,箍松了就會掉下。胖女孩手臂的脂肪厚且均勻,還很富有彈性,可以把臂釧緊緊箍上,別具健美的丰韻曲線。
臂釧是在盛唐和宋朝的時候流行,在明代以後逐漸走向沒落。
首要的一個原因是明代程朱理學的興起,封建禮教對於女性的要求越來越多。要是女子露出手腕,則被認為是失禮,露手臂問題就更嚴重了。隨著衣袖的越來越長,女子們的著裝越來越保守,臂釧的展示也越來越少了,後來就逐漸不見了。
女人佩戴臂釧,在古時候是女性身份和地位以及浪漫情懷的象徵,這件首飾品形態與體態豐盈的大唐美女極為相配,共同彰顯著盛唐的國力之恢弘氣度。就是這樣的一件裝飾品,往往能夠反映出當時的國力以及經濟的盛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