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官方如何解說恒生品牌及業務將不受影響,邏輯上究竟能否說得過去?若無轉變,何須私有化呢?相信恒生高質素仝人將會在往後兩年為其他銀行同業提供「源源不絕」的生力軍。筆者更大膽預測,大量有利潤業務將逐漸轉到匯豐,產生更大協同效應,同時盡快降低營運成本。客人一定高興無投訴,畢竟有國際大行服務有如面上貼金,至於豬頭骨或無協同效應業務將繼續保留在恒生。情況有如千禧年初,十三行併入中國銀行體系後,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維持獨立營運,由於服務水平隨着資源減少而未能跟上中銀香港(2388)的高水平發展,加上客戶群重疊,客戶「移情別戀」實屬人之常情。不管安排如何,有心定無意,恒生業務無可避免萎縮,去到一個水平,再將之賣出給國內外經營者將會是較合理做法。
https://www.am730.com.hk/article/607304
我做月供股票系統。 講笑。 不是。
我做證券,認識做月供股票系統的人。 也是講笑。 不是。
向證券公司推銷月供股票系統不容易,需找多些水魚月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