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的真相是什麼?“內心”在哪裡?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我感覺... 然而什麼是感覺?喜怒哀樂悲恐驚脹酸麻癢冷熱,都是感覺,那你告訴我它們長什麼樣子?你拿出來給我看看。是的,看不見摸不到,但卻實實在在存在著。
所以,我們要知道很多你看不見的你不知道的事物,不是不存在,愚者與智者的分別就在此刻顯現:你是急於否定還是待於探索?回過頭來說這些感覺,為什麼會無時無刻牽制著我們的生活。那是因為我們完全不知道“感覺”的實相。
因此,有人因無法從感覺中自拔而痛苦,自殺的人就誤以為“死了一了百了,沒有感覺了”,錯了,感覺的主體是“氣”是“能量”,只要那股能量不滅,生前內心的痛苦沒有解脫,死後也必然無法解脫。
因此,鬼也會生氣、也會痛苦、也想要報仇。實際上,覺照感覺是引領我們觀察本性的開始,是幫助我們找到欲(六欲三毒)的關鍵。我們都知道這些都是內心的感覺,卻不知道,這個“內心”並不是指心臟,真正的“內心”就藏在胸膛的兩乳之間,深度約在皮下兩三寸的地方,那才是情緒的戰場,分別知見的所在。
黃帝內經稱之為“膻中”,五教派別以前稱之為“黃庭”,佛陀稱之為“心輪”,修行人稱之為“方寸”,眾生稱之為“內心”。仔細回想或體會,當你覺得某種感覺來臨甚至讓你無法控制時,你用手摸摸你的感覺來自哪裡:胸口。
而實際上,那裡是有股能量氣流在動在變化,但是,這股能量氣流本身並沒有任何分別知見,不代表任何情緒,當你誤以為這就是你腦袋裡的錯誤想法時,無論你怎麼控制,怎麼想壓制都難以做到,最後想法歸想法,做法歸做法,甚至帶來不堪的後果。而如果此時你不帶有知見地觀察和讓氣機在變化中回復自然平和,你的情緒及痛苦的感覺就消失了,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總是在冷靜之後才知道真相,甚至為衝動而追悔莫及。
讓各種感覺在你身體的各部位盡情去發揮、去活絡、去造化,只是靜靜的看著它發生,與那股變化的能量和平共處,特別是遇到黃庭(內心)氣機變化時,絕不可加上一點點貪嗔好惡的分別知見上去,因為黃庭是一身造化所主,黃庭一亂,欲望即生,心失清靜,神必受擾,本性即失。
因此觀照本性的自在,特別要注重“黃庭”的氣機是否無相,是否自在。這便是古聖先賢守簡馭繁的覺照方式,也是佛法為什麼“直指人心”的用心所在。
當本性的造化因這種情識的放下而獲得自在,通往成佛之路的造化就開啟了,淨化身心的造化就開始了,這種情況佛家便稱叫見性,金剛經叫離一切相,而心經則用觀自在來形容這種關照氣機自在的真覺。
老子說:能遣之(欲)者,內觀其心。遣欲要從觀到並把攀附在黃庭氣機上的好惡知見拿下來,看出其實質只是一股能量氣息的生滅起伏變化而已,靈空之氣本無其它。久於內觀的人便能覺察到,每當六根與六塵接觸時,胸中便會升起一些微量的氣機變化,這些胸中的變化,就在黃庭一竅。
所以古人雲:人心(黃庭一竅)惟危!人身雖大,欲望卻發生在小小方寸之內,往往主宰人的好惡情感,讓人悟,以為“怒火中燒”“方寸盡亂”“痛不欲生”扭曲了腦中的理智。而實際上欲望與腦中的思考是有差別的,平日腦中的念頭雖多,但仔細關照平日的念頭本身,如風飄過本無痛苦,若不配上胸中那股衝動的能量氣機變化,都只是無念狀態,只有腦中思想配上胸中的欲望才叫動念。
能把二者區別開來,便是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的境界。“感覺”就是大道的造化讓我們感受到的部分,無處不在,“感覺”是本性造化的放大鏡,所以,觀照全身感覺的實相與自在,特別是一向被誤以為喜怒哀樂的“黃庭”,就是檢驗心性的實相與自在的唯一辦法了。
這種檢驗會隨著你修行境界的提升而變得正常應物。若要神清,必從遣欲澄心開始。體會此中玄機就瞭解三教聖人所謂“密傳的心法”。“密”在言外,不是不講、不是偷著講,是這份真覺只能在身中體驗、反觀、省察,言語所不能破,經典裡早已講明,何來“密”?只是因人多不能領悟,無法外傳而成了“密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