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介紹,治理沙漠是一項綜合性工程,依靠的不僅是科技,更有中國農業的創新智慧。早在2013年,科研人員便開始探索以放養沙漠紅山豬的方式來助力治沙。這些黑豬與一般家豬不同,活動力極強,一頭豬可活動面積達50公尺,甚至能躍過1.4公尺高的圍欄。
2018年起,專業團隊帶著800頭黑豬進駐庫布齊沙漠,利用豬拱地、排糞、播種的習性,在沙漠中開創出「拱地—播種—施肥」的治沙模式。每頭豬每天可拱鬆5平方公尺的硬沙層,類似翻耕農田。豬飼料中混有草籽,豬食後未完全消化的種子連同糞便排出,天然埋進沙地,同時提供肥料與水分。
根據內蒙古農業大學監測數據,三年間治理區域植被覆蓋率從不足5%提高至96%,耐旱植物梭梭樹的成活率達到85%。1800畝流動沙丘成功轉變為固定綠地,地下水位五年內上升了1.2公尺,雨水滲透率提升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