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大宅

積分: 2576


1#
發表於 05-6-13 21:40 |只看該作者

資訊分享

見到幾有用, 轉貼 大家參考下

孩子也有選擇權
孩子開始有獨立的表現

在嬰孩時期,孩子遇到任何選擇,從穿什麼衣服以至去哪裡玩,都是倚賴你給予意見的;到了一歲左右,你會發覺,你那柔順的孩子突然會變得態度強硬. 他會將不喜歡的食物吐出,或將不喜歡的東西猛然擲落地.他最愛說的字是"不",又或堅持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總之,他的總總行為令你變得束手無策.

到了2歲左右,孩子這種要求獨立的表現會變得愈來愈強烈,因孩子已經出現堅持要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食物,甚至去甚麼地方玩等,這無疑令家長十分煩惱:完全拒絕孩子,又怕他哭鬧不休,令人不忍;若不斷順從他,又怕縱容到他成為一個"小暴君".那麼,怎樣做才好呢?

給孩子選擇權的技藝巧

其實,要大家相安無事,你必須在給孩子選擇權時,注意一些技巧,這裡有一些貼士和大家分享:

1. 不要壓迫孩子: 譬如問孩子"你晚餐想吃什麼?"是太空泛的問題. 若你不想孩子亂答,可以提供一些選擇,譬如雞蛋,牛肉,乳鴿等.如孩子的答案是"雪糕",也不要一口拒絕,可溫和的說:"雪糕是飯後才吃的,你不如選擇雞蛋或魚肉,好嗎?" 孩子覺得也有選擇權,自然會樂於答允.

2. 給予空間: 要一個2歲的孩子決定一樣東西,是很困難的,因為他覺得世上事物樣樣都是美好的.若孩子不能決定要聽什麼故事時,你可以對他說:"讓我猜猜你心禋想什麼?"如你猜不對,你可再給予孩子兩分鐘的時間思考,這兩種做法是表示尊重孩子.若時間到了,孩子還是下不了決定,你就可以說:"好吧,我給你說"白雪公主"這個故事吧!"

3. 要求孩子合作:有時孩子摟計,會表現出不合作的態度,做父母的不願妥協,也可以用選擇權來要求孩子合作. 譬如孩子不肯拖著你的手過馬路,你可以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問他:"你喜歡我拖著你過馬路,還是你自己拖著媽咪過馬路?"孩子見你態度強硬,知道拗不過你了,便會乖乖就範.

令強調合作的方法

為減少孩子經常與你抗辯及易於順從意見,這裡有些心得可供參考:

1. 當你發出第一次指示,而孩子沒有聽從時,要重覆你的指示,但一定要簡短.

2. 若你要向孩子解釋什麼,也要簡潔,不宜冗贅,又或者施以緩兵之計,對孩子說遲些才向他解釋清楚. 小孩子都是善忘的,過了一會他便會忘記,又或沒興趣再聽了.

3. 當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見:"為什麼我要收拾好我的車子,而妹妹卻不用收拾她的洋娃娃?" 你應承認他說得對,並答應檢討,但最後還是要求他合作.

4. 有時你亦可以彈性地處理一些情況. 譬如孩子對你說:"我很想出外面玩,我會穿上外套,這樣便不會著涼了." 此時你要答應孩子的要求,只要提醒她穿外套便成.

其實,孩子愛與你"攪對抗",也是少不更事的表現,待孩子長大一點後,這現象自然會消失.


大宅

積分: 2576


2#
發表於 05-6-14 23:11 |只看該作者

Re: 資訊分享

<轉貼>

學校家庭兩個人
有些孩子在學校和家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聽教聽話,回到家中就像"齊天大聖".

當你的孩子上幼稚園後,你有否發現孩子有什麼顯著的改變呢? "我發覺孩子學會輪候,不會和其他小朋友爭玩滑梯." 一位母親說. 不錯,幼稚園是小朋友第一個接觸的社交圈子,要溶入其中,就要學習守規矩,而責任感也從集體生活中萌芽成長. 孩子開始感到,自己不再是獨立的,而成為團體的成員.

屬團體的一份子
孩子成為團體的一份子,會不斷學習和增進社交技巧,以及遵從團體的規則. 假如孩子在這一方面較弱,父母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在社交上有適應困難的孩子,在學業上也會遇到障礙,伉如有功課問題也不敢向別人求助.

在幼稚園的團體生活中,小孩一起玩耍,吃東西或一起解決問題,所有"一起做"的事情都牽涉到不少規則,需要孩子遵守,例如輪流享用玩具,不應爭先恐後;大部份時間要坐定定,不可隨便離開座位等等. 而這些規則會令孩子感到自己屬於團體的一份子.

孩子非常聰明,他們知道在學要守規則,回到家中因沒有老師,就不用處處規行矩步了. 更甚者,有些孩子在學校和家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在學校還算"聽教聽話",回到家中就像"齊天大聖",不受管束.

要求孩子在家中宏規矩,要盡量避免使用負面的命令式語句,譬如說"你應該安靜一些" 比說 "不准嘈,再嘈我就......" 更容易為孩子所接受. 當然,孩子年紀還小,與他講道理未必湊效,這時仍需使用懲罰(不是體罰)的手段,讓孩子明白不當的行為對別人所造成的影響.

開始建立責任心
除了守規則,孩子有責任感也從幼稚園開始養成. 在集體生活中孩子需分擔工作,如收拾玩具,搬移桌椅,淋花草等等. 如果孩子被選做組長或班長,其責任心則發展得更快.

同樣道理,為了令孩子盡早建立起責任感,他們在幼稚園所養成的責任感,宜在家中進一步鞏固,這樣不但能有效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無論在學校或家中,孩子的表現也會較為一致.

如果你很少吩咐孩子做家務,現在開始就要求他多點協助,就像在幼稚園分擔工作一樣,因為他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至於孩子自己的事情,更應要求他負責,不要經常為他代勞. 例如孩子在圖書館借回來的書籍,放在何處和何時歸還,都由孩子自己負責.


子爵府

積分: 12388


3#
發表於 05-6-15 10:13 |只看該作者

Re: 資訊分享

<轉貼>

[size=small]相信孩子有能力

要做到管與教的平衡,家長的態度尤其重要,家長能否容讓孩子自我管束,取決於他們是否對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有能力管理自己和安排個人計劃。例如每逢孩子考試,很多家長也會請假,留在家中協助孩子溫習,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自己不能考取好成績,又怕輸不起,卻不知道是自己沒有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選擇無分對與錯

有些父母則覺得自已的決定永遠是對的,但仔細想想,有些看法或選擇並無對錯之分,只是習慣或個人喜好而已。所以家長要培養孩子自己下決定,並做一個合適的決定,過程中要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凡事有商有量,透過溝通讓孩子學會表達,為何會這樣選擇?當中考慮了什麼因素?此事的決定或安排對自己和其他人有什麼影響等。若我們事事為孩子下決定,卻沒有教孩子抉擇的準則,他們很難長得大。

此外,我們要給孩子實踐自律的機會,若事事抱著孩子年紀還小做不來,或怕他「犯錯」,他也無法學會負責任。例如孩子每天起?總是「賴?」,趕不上校車時,媽媽便會與他趕的士上學,孩子根本看不到「賴?」的壞處,反正他根本不須負上遲到的後果。

孩子長大減管束

最後我們要協助孩子計劃將來,比方說如何實踐將來的目標與志願,孩子長大後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如何貢獻及服務社會?讓他知道透過自律,可將計劃逐步實踐。

當孩子升上高小,我們希望他能學會負責任,由內化價值觀念和堅守信念幫他由「他律」慢慢變成「自律」,其間父母的管束角色會漸漸隱退,變成在身旁提點。至於管與教能否平衡就取決於父母能否給予孩子機會實踐,從錯誤中學習和從嘗試中成長。

明報2004年


禁止訪問

積分: 3506


4#
發表於 05-6-15 10:47 |只看該作者

Re: 資訊分享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大宅

積分: 2576


5#
發表於 05-6-21 20:56 |只看該作者

Re: 資訊分享

What is an auditory learner?
Auditory learners understand new ideas and concepts best when they hear the information. If you peek into a classroom, they're the ones who learn a tune in a snap just from hearing their teacher sing it, or who can follow directions to the letter after being told only once or twice what to do. Other auditory learners concentrate better at a task when they have music or white noise in the background, or retain new information better when they talk it out.

Click Below to know more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knowing my child's learning style?
What can I do to help my auditory child excel at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How can I address my auditory child's weaknesses in other areas?


大宅

積分: 2576


6#
發表於 05-6-21 20:59 |只看該作者

Re: 資訊分享

What is a physical learner?
Physical learners (also known as "tactual-kinesthetic learners" --"tactual" for touch, "kinesthetic" for movement) discover the world best when they're using their hands or bodies. In some ways, all children are natural physical learners. As babies, they rely on their sense of touch to grasp new ideas and concepts. Remember how yours discovered his toes — and almost every other body part — by putting them in his mouth? By the time children reach preschool or kindergarten, many have begun to adopt other learning styles, but some children maintain a strong affinity for physical learning.

While many physical learners are both tactual and kinesthetic, some are decidedly one or the other. If your child prefers to feel things in his hands, he's primarily tactual. These are the kids who enjoy hands-on activities, such as cutting construction paper to make collages and fiddling with beads and other objects when learning how to count.

If your child learns best by immersing himself in a physical activity, he's kinesthetic. These kids like to move and get their whole body involved in activities. Your child is probably kinesthetic if he is very expressive, he likes to act out stories with his whole body, wiggle, dance, and move his arms or if he jumps around a lot even while listening to you.

Click Below to know more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knowing my child's learning style?
What can I do to help my physical child excel at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How can I address my physical child's weaknesses in other areas?


大宅

積分: 2576


7#
發表於 05-6-21 21:04 |只看該作者

Re: 資訊分享

What is a visual learner?
If you peek into a classroom, it's easy to spot a visual learner. He's the one sitting in the reading nook leafing through a book, or the one who's playing with a puzzle or shapes and letters. If your child is a visual learner, you've probably noticed that he has keen powers of observation: He watches your lips move as you speak or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what you do when you're demonstrating something. That's because visual learners rely primarily on their sense of sight to take in information, understand it, and remember it. If they don't "see" it, they're not able to fully comprehend it.

Educators have identified two kinds of visual learners: picture learners and print learners. Many children are a mixture of both, although some are decidedly one or the other, according to Mariaemma Willis and Victoria Hodson, authors of Discover Your Child's Learning Style. Picture learners think in images; if you ask one whether an elephant is gray, he'll probably summon up the image of an elephant that he's seen at the zoo or in a photograph. Print learners think in words; they quickly learn to read and easily can memorize the correct spelling of words. They're also the ones who like to practice writing and forming letters. If you ask a print learner if an elephant is gray, the first thing he'll conjure up is the word "elephant," and then he may try to recall what he's seen in a book about the animal.

Click Below to know more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knowing my child's learning style?
What can I do to help my visual child excel at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How can I address my visual child's weaknesses in other areas?


大宅

積分: 2576


8#
發表於 05-6-21 21:15 |只看該作者

Re: 資訊分享

I found there are more styles from another site.
Apologize this is not Chinese.

Learning styles are a way to help improve your quality of learning. By understanding your own personal styles, you can adapt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echniques you use. This site is dedicated to helping you better understand learning styles, as well as providing an easy way to discover your own styles.

[img align=left]http://www.learning-styles-online.com/images/memletic-learning-styles-200.jpg[/img]

Simply Click Here for Overview of Learning Styles

A Free online test on the site too.


大宅

積分: 2576


9#
發表於 05-7-4 18:32 |只看該作者

Re: 資訊分享

<轉貼>

[size=medium]開明管教從小做起 - 民主與家庭教育
現今是民主、人權高漲的年代,作為家長應如何管教子女呢?尊重人權,運用民主作風是否適用於家庭教育呢?

尊重人權,作風民主是現代文明的理想,當然應該貫徹落實。然而家長應該先掌握民主、人權觀念的精神才好,徒具形式是有反效果的。

尤其是幼兒成長的最初階段,他們自律自覺未形成之前,事事用民主形式任由他們選擇,反會縱容他們,不可不慎。

傳統與新潮的教育方式,只是形式而已,最重要是內涵,是否符合人道,尊重人權。

恩威並濟、寬嚴並施地培養子女自重自律,培養他們善與人同,能適應多樣化環境場合,融入環境後改造環境,不可“未學行先學走”,這才有利於孩子健康地成長和建立良好的群性關係。

十點建議:
具體的管教措施和原則,可參考法國教育家Laurence Pernoud (1980)的建議:

1. 一個孩子需要引導、勸告和控制,需要父母指出他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甚至要求他做什麼。這並非教條主義。

2. 知道對孩子身心有益的事,就堅決地行使正確的權威,不要對他的苦苦哀求讓步。

3. 孩子相信父母的堅定性,就會感到放心,並有了精神依靠。

4. 如果父母不能堅持一個決定,向孩子的懇求讓步,孩子當時可能很滿意,但他不會尊重父母,會感到父母不能保護他,也不會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5. 在父母合理和嚴格的要求下,孩子慢慢地學會了控制自己。如果他很小就有權做他喜歡做的一切事情,那麼以後要他遵守規則就很困難,在社會上生活就更困難。

6. 權威和獨裁主義的明顯不同之處是:獨裁是一種即使孩子有理由也不向他讓步的堅決的意志;善用權威是合理合時地指導和規導和規範孩子的行為。

7. 當孩子開始懂事時,你命令或禁止他之前,應對他說明道理,孩子會更聽你的話。

8. 你可以固定幾條主要的規則,對於次要的就因事制宜地施行。

9. 在實施權威時,要考量到孩子的性格咎當時的具體情況。

10. 在懲罰孩子之前,應當說明情況,是針對錯誤行為而非針對他們,這樣會使他們放心。


大宅

積分: 2576


10#
發表於 05-7-4 18:34 |只看該作者

Re: 資訊分享

<轉貼>

[size=medium]減少孩子的侵略行為
兒童好鬥與叛逆,行為霸道,好欺負別人,一般可視為侵略行為. 不當的情感教育會強化孩子的侵略性(侵略行為).故情緒教育和情緒智慧(Emotional Quotient)的培養是很重要的.

不少追蹤調查發現好勇鬥狠的孩子最容易輟學,也最可能在31歲之前犯罪. 而且這種侵略性格有代代相傳的傾向,這些人的孩子在小學中的表現與其父母如出一轍.

姑勿論生理遺傳的因素,侵略性的人成為父母後,往往將家庭變成學習侵略行為的補習班. 他們的父母採取的往往是獨裁高壓的管教,輪到他們當父母時便承襲這一套方式,跋扈的小女孩長大後同樣變成嚴懲重罰全憑喜惡的母親.

這類父母儘管對孩子非常嚴厲,但大多數時候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卻毫不關心. 小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會將父母的侵略模式帶到學校,遊樂場,甚至一生相隨.

這類父母管教的方式全憑喜惡,心情不好時做錯小事也嚴格管教,通常不是因為孩子的表現,而是父母情緒的發洩. 這種管教的方式最易令孩子產生無用和無助的感覺,並無所適從,彷彿隨時可能有禍臨磧. 如果我們從家庭背景來分析,這種孩子的好鬥與叛逆其實是家庭負面教育的惡果. 最令人擔憂的是,商種家庭的經驗在孩子幼年便會烙下傷痕,對孩子的情感生活造成負面的衝擊. 因此,要減少兒童侵略行為,家長必須不斷自我完善,以身作則,慎選管教策略,免禍延子孫.

此外,大眾傳媒亦會推波助瀾. 人只要通過觀察就能學得新的攻擊技能. 觀察還能使人認識到攻擊性行為可能的後果. 因此,兒童即使不直接參與暴力和傷害活動,也可以通過傳媒和電子遊戲機觀察他人的暴力和傷害行為,而得知這些行為的可能結局並加以模仿,於是兒童侵略行為變本加厲.

疏泄挫折引起的衝動
根據"挫折 -- 攻擊假說",控制和消除攻擊行為的關鍵在於疏泄挫折引起的攻擊衝動,以及減少外界環境的攻擊導火線. 用改變環境的方法來糾正攻擊行為,可集中於個人,群體,學校或整個社會.

改變個人行為中的攻擊性方式,第一步是對引發攻擊性行為的環境進行仔細觀察,以便找到引起攻擊行為的因素,從而了解這種行為的制約或強化方式. 對某些孩子用暫停的方法來減少攻擊行為比懲罰更為有效. 還有,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在認知發展方面有欠缺. 因此,在採取制上傷害行為的措施時,可進行語言訓練和維持社會安定的補償性技術訓練(例如義務幫助其他小朋友做些工作,收拾物件等等).

除此之外,還應在社會傳媒更大的範圍內進行制止攻擊行為的嘗試,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減少暴力影視節目,家長教師應共同努力使影視節目成為一種維護社會穩定性的社會教育手段.


禁止訪問

積分: 3506


11#
發表於 05-7-7 12:10 |只看該作者

Re: 資訊分享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禁止訪問

積分: 3506


12#
發表於 05-7-15 11:19 |只看該作者

Re: 資訊分享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首頁
1

尾頁

跳至
Presslogic Logo
Baby Kingdom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