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長表現面向:
搜尋醫學文獻資料庫Medline,找到有兩篇醫學文獻報告與羊奶粉配方有關。第一篇是1994發表於美國兒科醫學會雜誌,由一組非洲馬達加斯加研究者提出,針對30位有中度以上營養不良的1-5歲幼兒隨機使用羊奶或牛奶,並另加上植物油、葡萄糖、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以便在第十天使用後達到每天每公斤200大卡的復健目標;結果顯示其體重增加兩者無差異(7.8 vs. 8.5公克/公斤/天),攝食量也無差別,因此結論為兩者均可作為治療中營養不良幼兒的替代奶。第二篇是由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一組研究報告,針對62位剛出生嬰兒隨機使用羊奶粉或牛奶粉以了解其成長情形,共計追蹤6個月;結果顯示兩者在生長速度上並無差別,但是每天排便次數則羊奶組多於牛奶組(2.4 vs.1.7)。在長達10年以上的澳、紐、台三國使用羊奶粉經驗中,只有第二篇文章論述當地少數兒童的成長;並且有兩個重點需要加以重視,亦即沒有足夠的人數採樣(一般要有效得知生長變化常需數百至數千人的族群),另外觀察個案時間並不夠長(如紐西蘭報告只有6個月之久);以上情況使人不得不更為謹慎,而紐國報告中也討論敘及,此一羊奶配方亦不可使用在對於牛乳有過敏的嬰兒。吾人認為負責生產製造的羊奶粉廠商應基於調整過的營養素配方奶粉,投入更多的嬰兒生長研究計劃,如此消費者的使用才能獲得有效的保障;吾人也認為,在尚未提供有關以上適當嬰兒生長的中長期研究報告之前,衛生官署應審慎評估許可同意嬰兒羊奶粉流通在市場上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