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擂台

跳至

首頁
1

尾頁
   1


民房

積分: 29


1#
發表於 12-2-7 00:16 |只看該作者

201223星期五
香港當然有權獨立


日前,素不相識的《為什麼我想香港獨立/自治》鴻文作者劉同學發來電郵,說這文章給她招來太大的騷擾,所以請求我將該文從我這博格撤下。在此之前,她已經將該文從其FACEBOOK 中關閉。


這是一篇極具分量的文章,是香港文化界多年來罕見的佳作。果真是字字以真誠出之。傅庚生先生在其經典《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裡說:「以感人之深淺,衡量作品之優劣,十九得之。作品之感人深,自於作者之至誠......不源於深情,不出於至誠,而冀其作品能感人者,是東向而立,而求見西牆也。」


作者年紀小,閱世尚淺,尚未習慣憤青暨國家維穩部隊的攻擊,是可以理解的。但橫空出世的好文章,誰也無法阻其奔流。即使作者已經設法回收這文章,但這文章在這幾天已在網上瘋傳。因此,即使憤青暨國家維穩部隊再騷擾原作者也不會再起到任何作用,因為文章已經落到成千上萬的人手裡,而且只是一個開端。


劉同學寫這文章,只是很卑微的說說自己的想法,甚至沒有叫人真的去組織行動搞港獨(儘管我認為即使訴諸行動也是很合乎正義屬於天經地義的義舉),但憤青暨國家維穩部隊已經不能容忍。這令我想起中國國魂魯迅說的「人猿同源,但我不懂,何以從前的古猿子,竟沒有一匹想站起來學說人話呢?還是雖然有了幾匹,卻終被猴子社會攻擊他標奇立異,都咬死了;所以終於不能進化呢?」(熱風.隨感錄四十一)為什麼中國從先秦雖四分五裂卻思潮澎湃,發展到今天的高度統一卻萬馬齊瘖的局面,或者可以從中找到啟示。


香港是否有權獨立?這本來就是沒有甚麽討論價值的問題。這就如討論被極權配偶所虐者是否有權要求離婚,被極權父母所虐之孩子是否有權擺脫父母魔掌的問題一樣,這些問題是沒有甚麽討論餘地的,世界上所有文明國家的法庭都會判決這樣的夫妻要分開,並要懲處施虐方,也會判決這樣的孩子要改由第三方撫養,並且會懲處施虐的父母。


就如,吃飯好呢?還是吃屎好呢?這不需要來一番辯論吧。


中國作為一個極權國家,向香港施虐,已經是香港有權獨立的足夠理由,但這也只是香港有權獨立的理由之一。劉同學就從一個較軟性的角度提出另一個我從來沒有想過的理由,那就是香港人跟中國人之間沒有同胞相親之感。就如一對夫婦之間已沒有愛意,只有法律上的夫妻名分,這也許是令人萬分無奈的事,但相愛相親的感情卻不是用行政鐵腕,如以自由行撐起香港經濟等,所可以製造出來的。自由行其實只是一個在錯誤大前提下(即極權中國要體面收回自由香港,低文明統治較高文明)妄想女媧補天連連演化下的錯誤結果)。一對沒有愛的夫婦,是否要分開呢?一般洋人多會和平分手(這也是洋人離婚率較高原因之一),但傳統中國人則多相信「寧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相愛與否看來並不是傳統中國人考慮離婚與否的重要因素。


如果說被虐的香港連獨立的權利也沒有,那豈不是說被姦淫擄掠者連反抗的權利也沒有?此說之荒唐,不需要搬出慰安婦的事例來,也該明白了吧。已故左王鄔維庸在討論中國即將收回香港時甚至公開說過,既然被強姦已是無可避免的,為什麼不趁此機會, 去享受一下呢?但被強姦者有權去享受被姦,但也有權反抗呀!總不可以說反抗被姦的權利會因為強姦必將或已經發生就可以被依法剝奪呀!


各位如想了解更多我過去十年一直提倡「人民有權擺脫暴政」的理論,可參考我這方面較重要的幾篇文章,特別是〈台灣有權獨立〉,〈基因研究動搖「有中國特色的民族主義」〉和〈中國式霸權主義下的西藏〉。

張貼者:鍾祖康 2/03/2012 03:38:00 上午


http://joechungvschina.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html


《為什麼我想香港獨立/自治》鴻文作者劉同學
http://m.hkgolden.com/view.aspx?message=3508670









original:

為什麼我想香港獨立/自治

這篇文章,不止寫給香港及台灣想搞獨立的朋友,也寫給大陸的知識分子看,希望你們能放下謾罵的衝動,明白我(們)的想法。

首先,我必須承認,香港人和大陸人是有互相歧視的情況,香港人用來標籤大陸人的港式粗話很多,大陸人也天天在Youtube 嗆香港無能要靠中央政府養。可是我認為,重點不是誰歧視得多誰錯得多,而是這個現象的成因及意義。

想香港獨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香港人和大陸人並沒有同胞的親切感。我不是想說那些不文明不衛生的遊客,我是在說,即使是大陸的優秀人材,例如在香港的大學任教的教授,到香港發展的歌唱家音樂家等,我也不覺得他們跟我是「同鄉」。這就正如,無論你多敬重一個日本人或韓國人,你都只會覺得他是一個「可敬的外國人」,不會覺得他有同鄉的親切感。香港人跟大陸人的文化底蘊是不相同的,大家共同分享中華文化,但最影響香港人的,還是殖民地時期學回來的價值觀、國際觀和英語,同樣地大陸人有過不同的經歷,可能是比較多在貧窮中力爭上游的體驗等,所以大家的思想、視野是不同的。我沒有說香港人的性情要比大陸人高級(事實上我覺得大陸最高學府的學生要比香港大學生有禮貌,我也沒資格去看不起學養比我高的大陸學生),我只是想說出,大家的經歷和教育太不同,不是同一種人。這種「不同」的感覺,相信很多在海外留學或工作的朋友都感受過,人在異地就想找同鄉,可是很失望地香港人和大陸人互相都不覺得對方是同鄉,這不止是語言的隔閡,就是簡單的感覺。

我想,廿一世紀不應該再是強盛國家擴張領土的年代,我認為一塊土地屬於土地上的居民,屬於認了這塊土地為家的人,而不是周邊軍力強盛的人。只要想獨立就可以獨立,不需要搬出歷史因素,我也支持世界各地想獨立的人民。香港在過去幾千年都跟大陸是同一個國家,但這不代表今天也應該是同一個國家,因為最決定香港和大陸差異的,不是過去那幾千年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而是在近代中國發生的事,使得有知識的華人全都離開大陸那些事,而香港則學習了西方民主自由法治思想的那些事。香港的主權移交是不符合國際慣例的,根據聯合國的Declaration on Granting the Independence to Colonial Countries and Peoples,殖民地有權公投要獨立還是留在宗主國,例如直布羅陀公民投票就選擇了繼續留在英國,即使前宗主國西班牙至今不承認英國主權。

將來如果香港人跟大陸人思想文化拉近了,當然可以再合併,但不是今天這個仇怨已深的時候,就像情侶性格不合是應該暫時分手的。主權移交十四年,香港人跟大陸人合不來已是明顯不過,大家可以有限度地交流,但不能更親。大陸人說受到香港人歧視,其實他們自己也討厭香港人是不是,合不來不合則去,不要強迫對方歸化自己好不好。

我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的祖先的身份認同不等於我的身份認同。這種國民身份認同很主觀的,我自己在大陸出生,我有很多親戚在大陸,但我在香港成長,甜酸苦辣都在香港經歷,所以我覺得香港是我家,不是大陸。對於大陸偏遠地區的貧苦大眾,我當然同情也願意捐助,但我對其他國家的窮人的憐憫程度是一樣的,換言之,對大陸山區農民的同情心是出於「我是地球人」的身份,並不是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歸屬感。很可惜,我能認同在港南亞裔和東亞裔長期居民為半個香港人,絕不歧視少數族裔,但無法認同不愛香港的大陸人為同鄉。

我希望香港獨立,但並不是要香港跟大陸切斷交流,我願意見到世界各國都有更緊密的交流。除非大陸派軍隊鎮壓,否則我也不想看見香港人在深圳河築城牆的情況,而我也不認為自私的香港人願意服兩年兵役及花GDP 4%在國防上(新加坡是這樣獨立了)。我不認為香港跟大陸的經貿交流是單向的香港依賴大陸,根據我不完全的資料搜集︰港人在大陸消費要比自由行在港消費多;香港的米主要從泰國入口而非大陸,香港買東江水已比海水化淡貴所以是廣東省有賺;香港是自己發電,並有剩餘賣給廣東省;大陸人要透過香港獲得國際車牌;香港空氣污染七成來自大陸;大陸人來香港買大量奶粉因為品質較可靠;大陸人一方面罵香港人是殖民地奴才,卻又爭相申請居港權一起做奴才……這些都說明了,香港不是單方面依賴大陸。日本和韓國的最大入口國和出口國都是中國,但大家不會說他們因此是依賴中國是應該納入中國版圖對不對,這是全球化的趨勢和有comparative advantage下正常的經貿交流。

在大陸人眼中,香港人罵大陸女人和小孩吃東西弄污地鐵車廂是反應太大了,捍衛廣東話也變成生安白造貶低普通話而非理性語言學討論。可是,為什麼香港人那麼大反應那麼不理性?我看到的,香港人是好像一群痛失家園的災民無力地呼喊,我們無權管理不守禮的遊客,無力維護被侵蝕本地文化,無權決定接收幾多移民,只好把一切悲傷憤怒都化作對大陸人的粗話,就像被欺負的小孩,他沒有武器只能丟丟石頭。我不認為懷念英國的部份香港人是崇洋媚外,那是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感激英國人為香港確立了廉潔、自由和法治,建立了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感激英國人把香港從漁村變成國際金融中心,這些都是香港人自己做不到的,我很佩服英國人的管治能力。殖民地政府沒有教我們愛英國,政府的標語口號廣告都是教我們愛香港。香港人在外國遇險,例如日本地震或泰國軍變,中國大使館不受理,反而英國會派專機接走持有英國海外國民護照的香港人,我完全能理解他們認英國為祖國。還有,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獅子山下自力更生精神,也是在殖民地政府下建立的。

有空再寫英文翻譯。大陸的知識分子們,看到這裡可能你們心裡已積了很多怒氣,感謝你們抽時間理解不同的觀點。我不是文史哲系學生,不懂分析或代表其他獨立支持者的想法,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感覺。我相信,香港獨立了,中港的仇怨會淡化,香港人和大陸人會學習互助互愛。

首頁
1

尾頁

跳至
Presslogic Logo
Baby Kingdom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