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長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男爵府

積分: 5896


1#
發表於 06-2-22 00:46 |只看該作者

讓我們的孩子主動樂於學習

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
  在此,提醒各位做家長的您:也許在您心中,擁有著您對孩子的成就條件,都希望在您的"條件"下,成龍成鳳,但千外記得,在適當的壓力下,更應讓孩子主動的樂於學習,盡情的揮灑,畢竟,行行出狀元,不是嗎?!
  196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叫費曼,他曾說過他爸爸送給他三個能力:會思考、會想像、有創意。原來從他爸爸的教育中他才知道,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答案。

  我想孩子未來有的只是壓力,未來學歷並不難拿到,而未來徵才要的是會工作的孩子,不是會讀書的孩子。所以,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能力。因為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的位置,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學家早已提出多元智慧的理論,意思是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套不同的智慧結構,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科學,有些人長於運動,會音樂的人學不成科學;會科學的孩子藝術並非頂尖;我們不要老想把孩子當做科學家來養,重要的是找出孩子擅長與眾不同的智慧。當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必定是跌跌撞撞,我們要教孩子的是:這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不要因一時的跌倒而失志,人生是可以轉個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是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心理學家 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縱使是資優,他還是小孩。

  專制成性的中國父母最不會利用同理心,去了解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常以為孩子自己生的,是最了解的;其實不然,孩子在每個年紀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使命,三歲的孩子與十一歲的孩子絕對不一樣,孩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用心去了解。

一個孩子的學習需要動機,動機是成就的原動力。

  學習是一種動機,假若學習不是一種動機,那就是一種考試,如果學習是一種考試,那麼學習不會持久,也就不會有成就。因為人生是一輩子的事,學習也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學習完就不再學習,那麼就會成為學習的附庸。

  所以爸爸媽媽們面對孩子的詢問時,可以常常用「我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查書」來回答。「我不知道」表示人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全知道,就是全不知道,假若一個五歲的孩子全都知道,那就完了,表示他已經滿了。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在這個年紀不夠飽滿、不夠豐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他不夠,表示他正等待吸收很多東西。

  孩子專心的時間會因興趣而有變化,例如對數學有興趣的孩子,他的專心時間就會加長。若孩子常常忘東忘西並不表示他不夠聰明,因為在十歲以前的孩子腦袋裡頭只能專心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想別的方法加強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使他不容易忘記。例如:下雨天時,我們可以將雨傘掛在電梯門口,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帶雨傘。教育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一種方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二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盡量少責備、多了解。

童年,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有些人甚至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別忘了,現在正是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機會再過一次童年,陪著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過童年。所以,我們要學習接受忙碌,因為錢是永遠賺不完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有一個,撥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了解孩子,親子關係才會建立,互動才會更好。
(摘自幼教誌)


禁止訪問

積分: 3026


2#
發表於 06-2-22 14:10 |只看該作者

Re: 讓我們的孩子主動樂於學習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首頁
1

尾頁

跳至
Presslogic Logo
Baby Kingdom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