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發表評論文章, 提出香港人要包容內地新移民,因為香港係移民城市,內地新移民來港後會變成新香港人。同一時間,強調本土利益優先嘅毛孟靜、范國威及譚凱邦等早前在台灣登廣告,表示要「源頭減人」,收回單程證審批權,被爭取家庭團聚團體指摘歧視內地人。
要討論單程證審批、內地移民、香港人身份、資源爭奪等議題,容易引起情緒反應,在歐美澳洲討論收緊移民政策時也一樣會引起社會激辯。討論也有不同層次,由價值信念到文化身份,由公共政策到社會資源分配,各方面均有觸及,因此爭辯雙方容易對唔到嘴形。最簡單方法係由基本入手,最容易有共識地方開始。
迎普世價值 保傳統習俗
首先香港取回單程證審批權,相信冇乜人有異議,包括爭取家庭團聚人士。在政策層面,北京好難拗,只不過係九七前歷史遺留問題,當時推出單程證政策乃中英雙方協議,港英政府在1980年10 月推出單程證制度。雙方協議內地各市政府能夠決定定居香港的申請人資格,北京堅持不容港英政府有審批權,是因為中國要確立主權。問題係九七後主權面子考慮已經不存在,老董已曾爭取移民審批權,但北京拒絕,另設一個新嘅優才計分移民計劃。
單程證制度隨著新移民越來越多,已到了非改革不可地步, 收回審批權,提高透明度,是香港各方共識。收回權力後先至有基礎討論分配配額,當主動權在港方手上時,先可有合情合理,因應香港具體情況作調整,及按資源現況作理性規劃的基礎,否則一切只係口水戰。呢個問題由九七前講到宜家,毫無寸進,原因何在?令人費解。
至於乜嘢叫「新香港人」,屬口水戰,但如果要拗,一樣可以反駁黨報。所謂香港人,當然唔會用出生地去作界定,否則只有梁福元、曾樹和等原居民及「Tree Gun」蜑家水上人先係香港人。移民城市去界定身份,考慮香港過去百幾年與中國內地分途發展嘅歷史,香港人身份構成是因內地政治社會動盪而選擇離開的華人為主體,即陳雲所指「避秦者」。好多人假設香港是借來時間借來地方,冇一個主體性,一如廿幾年前深圳冇自己身份一樣。呢個假設大錯特錯,殖民地歷史建構嘅香港人身份主體性,一邊接受現代工業文明、資本主義、普世價值,另一邊保存粵語文化及廣東傳統習俗。
新香港人身份唔係由今日內地各省新移民來建立,關鍵係新移民是否擁護香港核心價值,尊重法治,維護人權自由,爭取民主。而此等香港人身份之價值,正是內地官方公開反對,堅決抵制。
本土香港人之焦慮,正是內地有計劃地輸出移民到香港,背後是否有政治目標,改變香港原有一套核心價值,變成內地一套,一如五十年代起有計劃地移民新彊、西藏,改造維、藏面貌。
隨著本土意識抬頭,矛盾裂隙,新香港人身份爭議,只會越來越擴大、越來越激。
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