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簡稱RA) 是一種慢性的炎性疾病,它可能會影響全身不同的關節,亦會累及身體多個器官,如眼、皮膚、肺膜、心包膜和血管等。 事實上,任何種族、性別、年齡的人士均有可能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但通常以女性患者比男性為多,而發病年齡多在25 至50 歲之間。
儘管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但真正的起因仍未清楚。
▪ 多個關節會對稱性的紅腫、疼痛及發熱
▪ 手指、手腕、腳趾、膝關節等均是較常受影響的部位
▪ 晨醒時關節及身體會覺得僵硬
▪ 容易感到疲倦、發熱
大部份患者的病情都呈起伏狀態,倘若關節長時間發炎,可能會導致:
▪ 關節變形
▪ 腱帶斷裂
▪ 肌肉萎縮
▪ 神經線受壓
▪ 關節活動能力嚴重受損,影響日常的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至今雖沒有根治的藥物,若配合各種治療及“ 自療” 的方法,仍可以幫助大部份患者控制病情;包括:
休息
▪ 當關節急性發炎時,患者應該盡量休息,減少活動受影響的關節,可使發炎迅速減退
▪ 利用復康支架固定關節位置,可避免活動時或在睡夢中觸痛發炎的關節
▪ 當發炎逐漸消退,患者便可以進行適當的運動、物理治療或職業治療,否則可引致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而影響活動能力。
藥物治療
藥物種類很多,一般都會有鎮痛、消炎及消腫的功效。主要有四類:
▪ 亞士匹靈及其他非類固醇抗炎藥
▪ 皮質類固醇抗炎藥( 俗稱肥仔丸)
▪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
▪ 普通止痛藥
骨科手術
▪
當關節發炎時,骨科手術能在不同情況下幫助患者:
關節滑膜切除手術可使患者的炎腫迅速減退,並防止關節變形
▪
當關節損壞或完全失去功能時,適當的骨科手術如更換人工關節,可幫助患者恢復活動能力。
物理治療
▪ 物理治療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重要環節
▪ 患者通過各種的治療方法,如:冷療、熱療、運動治療、電療等,可減低關節發炎、腫痛、變形及肌肉萎縮等現象和控制病情
職業治療
▪ 患者可透過各種治療的方法,防止關節受損、變形及維持關節的活動幅度;包括:治療活動、復康支架、糾正活動姿勢、關節保護方法、工作簡化方法、家居設施改善及輔助器具建議等
當炎症及痛楚出現時 | 需要充份的休息和積極的治療,才能減輕徵狀,渡過病發時期 |
當炎症及痛楚減退時 | 患者就能如常地生活 |
平日 | 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服藥習慣非常重要,可幫助自己減少炎症的出現次數 |
復康心得
您是否正受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苦楚所困擾?想掌握復康心得嗎?歡迎聯絡我們,亦可郵寄索取類風濕性關節炎錄像光碟。
社區復康
「社區復康網絡」為長期病患者及家屬提供一系列的服務項目,協助患者掌握知識及技巧,控制病情及適應病後生活。患者亦應積極參與病人自助組織提供的互助小組,發揮自助互助精神,與一群病友同行復康路。
病人自助組織
毅希會
地址:九龍橫頭磡邨宏禮樓地下
電話:2713 6444
相關網站
▪
適健中心 http://www.hkwellness.org
▪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 http://www.hkarf.org
▪
香港風濕病學學會 http://www.fmshk.com.hk/hksr
▪
Arthritis Foundation http://www.arthritis.org
類風濕關節炎屬中醫痹證的範疇,痹證是指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濕邪侵襲後,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筋骨、肌肉、關節等處的疼痛、酸楚、重著、麻木和關節腫大,屈伸不利的一類疾病。 ■文:藍永豪(香港中醫學會副理事長)
甚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主要是侵犯四肢小關節,使關節腔內的滑膜發炎,造成局部的關節僵硬腫脹疼痛,病發嚴重可損壞全身的關節,造成變形殘障。除了關節受累,此病也可能會侵犯肌肉 、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器官。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緩慢,病程常常是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患者主要表現晨僵(早上關節僵硬而腫脹)、關節疼痛腫脹以及畸形,僵直而出現活動障礙等,或見關節以外的問題如類風濕結節及神經系統損害等,並伴疲倦乏力、胃口欠佳、體重減輕及低熱等症狀。
關節損傷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腳趾和腳掌為主的對稱性、多關節、小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為特點,尤以指關節呈梭形腫脹為特徵,後期可致畸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病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呈慢性、進展性發展,日久遷延不癒。究其病因,往往是患者正氣不足,並久居濕地,風、寒、濕三氣交集,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在內外因的影響下而誘發。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與辨證選食
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因應氣候季節(因時)、患者身處的地理環境(因地)並其體質、年齡、性別、職業(因人),治本以扶正祛邪,顧護脾胃以增強正氣,並針對關節肌肉筋骨的腫脹疼痛、僵硬發熱,治以疏風散邪,祛濕通絡,消腫止痛,防治病情進一步加劇。以下分別介紹各型包括風寒、寒濕、濕困、濕熱、血瘀及肝腎兩虛的湯水食療:
風寒型宜核桃薑蔥茶及苡仁黑豆木瓜湯
倘若患者肢體關節遊走性疼痛或見怕風發燒,辨證屬風寒者,飲食宜溫熱,忌生冷,可多用薑椒等溫熱性調料,以助陽散寒;並宜祛風通絡,散寒除濕,可選用核桃薑蔥茶。
材料有核桃、生薑、蔥白各12克,茶葉15克。做法為將前三味搗爛,茶葉共放砂鍋中,加水兩碗煎沸,去渣飲用,每日一次,並保暖禦寒。及後可選用苡仁黑豆木瓜湯調養。
材料包括苡仁30克,黑豆30克,番木瓜1隻,生薑絲及食鹽適量。將木瓜布包,再淘淨的苡仁、黑豆共煮至爛熟,最後放入生薑絲及食鹽調味飲用,每日一次。
寒濕型宜羊肉乾薑粥
假如患者關節腫痛或有積液、痛有定處,遇寒痛增,不能屈伸,痛處皮色不紅,觸之不熱,伴胃口差、大便溏薄、怕冷消瘦,辨證屬寒濕者,可酌情選用溫熱性的食物,如豬骨、牛骨煮湯,生薑、肉桂、木瓜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可選用羊肉乾薑粥。
材料有羊肉60克,乾薑6克,白米100克,蔥白2段,紅糖少許。做法為將乾薑研為極細粉末,先將羊肉、乾薑末水煎取汁,再與白米、蔥白、紅糖共煮為稀粥,每日一次。
濕困型宜山藥鵪鶉太子參湯
若然患者肢體關節腫脹疼痛,痛有定處,手足沉重麻痺,活動不便,舌苔又白又厚,辨證屬濕困者,建議除濕通絡、祛風散寒,可選用山藥鵪鶉太子參湯。
材料有鵪鶉1隻,山藥30克,太子參15克,食鹽少許。做法為將鵪鶉去毛及內臟,洗淨,同山藥及太子參共燉熟後,去藥渣,食肉飲湯,每日一次。
濕熱型宜腐竹蓮子三豆湯
當患者出現一個或多個關節遊走性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冷敷則舒,痛不可觸,不能曲伸,兼見怕風發燒、大汗、口渴、煩悶,辨證屬濕熱者,宜選用清熱解毒、緩解局部熱痛的涼性食材如苦瓜、絲瓜、冬瓜、馬齒莧、芹菜、豆腐、薏苡仁、扁豆、綠豆、雪梨、菊花、蘆根以疏風清熱,勝濕通絡,不宜進食溫熱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生薑、肉桂,以免傷陰助火,加重病情。濕熱患者可選用腐竹蓮子三豆湯清熱利濕。
材料有赤小豆、蓮子各15克,綠豆、苡仁、腐竹各20克,紅糖適量。做法為上述五味加清水適量同煮至爛熟後,以紅糖調味服食,每日一次。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9/15/OT1309150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