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木羽飛 | 與童同行 – 2015年9月8日星期二上午
「媽咪,現在的人真奇怪,自己生日竟然會派禮物!」
原來甫開學,女兒已收到同學的「生日禮物」,而生日的,是送禮者,而非收禮人。
我故意裝傻,問女兒:「有何不妥?」
「當然不妥!如果你生日,人家只送你一份禮物;如果你生日,卻要買全班三十三份禮物啊!」小孩看世界,總是非常實際的。
然後聰明的妹妹插嘴說,所以那些禮物通常是零食、文具、貼紙等小小的、不貴的東西⋯⋯
這些小小的生日會禮物,我家儲下一大籮,而對於現今物質過盛的孩子而言,這些小禮物,只可換來一秒鐘的快樂。
我把這小禮物的起源告訴兩姐妹,「這其實是從大人的婚禮上學來的,如果你結婚,邀請人家來飲喜酒,主人家會預備一份小小的禮物送給來賓,當作答謝別人專程到賀。我們叫那做回禮禮物,我收過的回禮禮物,包括筷子、爉燭、擺設、曲奇、手帕、匙扣、潤唇膏等等,一般都中看不中用。我以前已覺得這是挺多餘的玩意,只是不知何時開始,這玩意竟延伸至小孩的生日會上。」
對於回禮兩字,六歲的妹妹似懂非懂,倒是十歲的家姐心水清說:「多謝人,有很多方法啊!為什麼一定要送禮物?一句多謝不就行了!況且,禮物都一式一樣,人家怎麼會喜歡?」
我就是喜歡這樣的對話,但願你們一直做個懂得問問題的人,凡事都不要視為理所當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