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佈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同時公佈《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亦即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中的324個,但遭到當時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
1936年2月5日,由於當時的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簡體字典》,並且在燕京大學開設簡體字課加以試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業已收錄簡化漢字1700個,只是抗日戰爭爆發,漢字簡化工作才被迫停止。
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漢字簡化運動在共產黨的統治範圍內推廣,該區的報章雜誌使用了既有的或創造的簡體字,這些字又稱為“解放字”。但人們更熱衷於新文字的創造。到新中國成立前,已經有許多新文字方案在社會上流傳。其中以語言學家黎錦熙和趙元任創立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簡稱“國羅”)和瞿秋白與蘇聯漢學家合作制訂的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影響最大。在吳玉章的宣導下,“北拉”在延安甚至一度取得了和漢字相當的地位。許多目不識丁的農民通過這套拼音文字脫了盲,不但能讀拼音報,還能寫簡單的信件。這更堅定了語言學家們對新文字的信心。不過,連年戰亂,新文字的實驗和推廣始終沒有在全國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