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容性和油溶性(脂溶性)
細說從前, 幾年前有朋友知我對中醫學有些認識和有製作中藥膏, 問我可唔可以試下製作濕疹膏. 於是我就試下, 資料搜集後, 選了製作江湖中最 hit for 濕疹的紫雲膏.
紫雲膏配方有幾個版本, 我選用了其中最多人說/最基礎的版本:
紫雲膏出自《外科正宗》原方稱潤肌膏, 流傳至日本後命名為紫雲膏.
《外科正宗》卷之四-雜瘡毒門186 to188-潤肌膏:
用麻油, 當歸, 紫草同熬, 藥枯濾清, 將油再熬, 加黃蠟化盡傾入碗內, 頓冷.
黃蠟是condense 藥油 into藥膏, 現多用白蜂蠟.
麻油是溶劑,
用水煲中藥, 中藥藥效溶於水中, then 飲用.
用油煲中藥, 中藥藥效溶於油中, then 外用, 經皮膚 (via 血管) 吸收作用於局部或全身.
麻油太大味, 我用米糠油或葡萄籽油.
中藥材是當歸和紫草, 經分析後, 不用當歸改用丹參, 並用紫草為主藥而丹參為臣藥, 將紫草和丹參(原方是當歸)的用量比例改了, 做了 version 1 的濕疹膏.
丹參作為臣藥, 也很重要, 當時有全方位考慮, 其中一樣是考慮油溶性的問題, 丹參的水容性和油溶性很易找到資料, eg.
丹參已有70多種成分被分離和純化出來,可以分成脂溶性和水溶性的化合物,水溶性的酚酸衍生物約有27個,最主要的活性成分為丹酚酸類,有丹酚酸A-K(Salvianolic acids A-K)、迷迭香酸等;丹參的脂溶性成分則已有50多種二萜化合物被鑑定出來,其中大多數為丹參酮類,包括丹參酮I(Tanshinone I)、丹參酮ⅡA(Tanshinone ⅡA)、丹參酮 ⅡB(Tanshinone ⅡB)等,而丹參酮ⅡA佔藥材中比例的0.1~0.9%,也是脂溶性中主要活性成分。
PS 中藥在不同溶劑所釋出的成分會有不同.
尋找「閃光點」,努力不懈,堅毅不屈,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是,有準備不一定能找緊機會,因為....命運就是這樣的敲門。要找緊機會,就要戰勝自己和戰勝命運。
遇到逆境,堅持,不要放棄。黑暗是可怕的,極難耐的.....但是,渡過了黑暗,不就是黎明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