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區議員選舉成功之路在何方
TMTV特約評論員
南鋒
香港亂局已有四個多月,香港示威者運動確實造成了很大的社會撕裂。這次風波,可以看出是一次“黑天鵝”事件和“灰犀牛”事件的疊加,這也充分反映出香港法律和殖民化教育存在的弊端。
事實上,從過去四個月來發生的一切,種種跡象表明,香港民主派不可避免地參與了煽動極端思維、挑撥暴徒暴力對抗,不斷一步步將香港推向暴力的深淵。從一開始煽動年輕人參與集會遊行,到組織各類政治文宣進行“洗腦”式宣傳,乃至於至今的種種示威活動中的嚴密組織與龐大資源的提供,幕後都可以看到公民黨、民主黨等民主派的活躍身影。資料顯示,民主派議員鄭松泰曾在7月1日暴亂當天為暴徒“帶路”,前往建制派議員辦公室進行大肆破壞。此外,諸如民主派議員張超雄、朱凱廸等人亦曾暗中協助暴徒實施破壞。
在面對11月24日的區議員選舉之時,尤其是11月3日民主黨趙家賢遭暴徒咬耳等事件發生後,民主派內部似乎出現了分歧。以毛孟靜、朱凱迪等為首的民主派議員公開表示支持暴徒,並拒絕與“港獨”割席,更有如民主派議員許銳宇假扮記者支援示威者欺淩女性。而中間還有大部分民主派議員尚未公開作出表示,據知情人透露,他們並未事先預見到示威者暴行發展得如此之快,對示威者暴行的無法控制表示擔憂和恐懼,面對已然失控的示威者,他們認為已威脅到人身安全,加之選舉在即,迫於選舉需要爭取泛民區選票原因,不敢公開譴責暴徒暴力。
民主派內部分歧並非偶然。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在最受關注的九龍西選區,代表民主派的姚松炎就曾以2419票的差距輸給建制派鄭泳舜。有分析曾指出,代表新民主派的姚松炎失利背後,是整個香港民主派長期存在理念不能落地、新老民主派分裂得不到有效化解的問題。當前香港區議員選舉在即,民主派內部再次發生分歧,似乎對於此次選舉並不自信,並沒有充分的把握能夠對香港的未來進行良好的建設。其中,也不乏部分民主派議員存在其他考慮,為自己謀取政治和經濟利益。
民主派內部分歧也充分反映出其背後西方政客支持者之間的分歧。部分美議員公開譴責暴徒暴力行為,亦有美議員堅決支持暴徒,聲稱“讓暴力成為香港的一道美麗風景線”,他們的分歧,更大的原因是在為自己謀取本國的政治資本。如克魯茲之流,據報導,克魯茲曾被美共和黨批評為不切實際、自私自利,損害該黨曾經的選舉工作。2020年美國大選在即,共和黨能否連任,克魯茲之流此次在香港暴亂事件中的表現是否會持續之前的表現,本評論將拭目以待。
事實上,利用香港做文章,過去是美國冷戰政策的延續。香港回歸後,美國不但不調整有關政策,而且越來越明目張膽干預香港事務,這是香港局勢走向混亂的一個根源,內部問題只是由頭。香港持續暴亂,只是某些西方政客期待看到的成果,而並不代表全部西方政客利益。
而香港
民主派對暴徒和暴力的支持,這將是一條反中禍港之路,無德無法之路,也將是政治自殺之路。
分析指出,香港今年第三季度經濟按年收縮2.9%,情況是10年來最差,全年經濟負增長出多已成定局。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經過近五個月的反政府抗議活動,香港經濟已步入衰退,今年不太可能實現任何增長。赴港遊客數量驟降,在10月下降了50%,陳茂波稱之為“跌勢轉急”。
長期以來,香港的確面臨著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等挑戰,存在著土地、房屋、青年向上流動等深層次問題。這些問題的形成,既有複雜的歷史因素、社會根源,也有國際背景。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發展才是解決香港種種問題的金鑰匙。
由此可見,香港的當務之急,是止暴制亂,儘快恢復社會秩序,摒棄政治爭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示威者的暴行,目前已經不可避免地損害了香港幾代人積累的發展成果,阻礙了香港發展的腳步。社交平臺上可見,越來越多的香港市民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數”,紛紛站出來反暴力、撐警隊、護法治、保安寧。香港絕大多數市民都希望看到,能夠有代表民生的力量站出來,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這才是香港社會之本。選舉在即,香港建制派提出“民生先行”參選理念,似乎更加契合當下香港時局需要和更多香港民眾的關注與期待。就目前形勢來看,似乎泛民陣營的支持率也不在少數。民生已然成為當前香港市民更加期待改善的內容,就算贏了選舉,輸了香港的未來,“泛民主派”只能走向自決之路。
投票並不能完全止暴,但真正代表民生的一方能夠最終獲得參選,那勢必將能實施利於香港民生措施,這才是真正止暴香港的正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