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大家都在問:什麼人會在天水圍公屋單位藏着53萬現金?百幾粒「偉哥」?答案好簡單,無論是錢還是藥,這樣的數量,一定不是自用。
那是2016年旺角暴動後,警方在天水圍拘捕潛逃的暴亂首領黃台仰,並在那個公屋單位搜出53萬港元現金、電磁炮、伸縮警棍、V煞面具、大麻,及過百粒「偉哥」壯陽藥。看到這些東西,大家恍然大悟,什麼「魚蛋革命」?你以為真是為幾個魚蛋檔而起的義?傻仔才會相信。沒有利誘、沒有免費物資、沒有藥物影響,好端端生於盛世的年輕人,會無端端襲擊警察把天堂變成亂世?
同理,今天大家又要問:什麼人會買16萬超市現金券?什麼人會藏着13萬現金?然後再會買一大堆弓箭頭盔雷射筆?答案好簡單,無論現金券還是物資,這樣的數量,一定不是自用。
昨天,警方搗破一洗黑錢集團並拘捕四人,凍結了一個網上眾籌平台「星火同盟」約7000萬港元,並找到一大堆懷疑支援暴動的證據,如上述買16萬超市現金券的收據。
由六月開始的每一場暴動,大家都已聽過好多遍,說參與暴動的人,可以有任取任用的八達通、超市現金券、麥當勞現金券……不少人拍到照片,一整箱八達通放在港鐵站任取;也有人拍得視頻,滿地擺滿各式現金券作暴動「酬勞」。但反駁的人說:那是有心人的主動捐獻,那是支持者送給年輕人的物資,他們不斷強調:我們沒大台。沒大台,不代表沒後台。但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作不了準,成不了罪,大家心知肚明,卻苦無揭破證據,直至昨天,那一紙收據,16萬超市現金券,罪惡的線頭終於露出來了,後台的狐狸尾巴也被發現了。
早就說過,眾籌是最好的洗黑錢途徑,隨便開一個平台就有7000萬,那到底是平台還是後台?你懂的。黑社會洗黑錢的目的是把黑錢漂白,那麼,玩政治洗黑錢的目的,就是要轉移視線、掩飾財路,讓大台、後台成為與暴動連不上線的黑手。
幸好,香港警隊有一班精銳幹探一直在默默耕耘、抽絲剝繭,把罪惡的幕後主腦順藤摸瓜,逐個揪出。今次這7000萬眾籌基金是個突破,也是個開始,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幹探也在追,做壞事,一定會被發現;作惡者,一定會受嚴懲。
資深傳媒人屈穎妍早前在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節目上,與特邀嘉賓主持周振基教授對談,講述她的精彩「傳媒人生」。\記者 蘆 葦
傳媒人魄力
不怕蝕底 跑出新聞
屈穎妍不是讀新聞出身。從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她就像所有剛走出象牙塔的年輕人一樣,為了搵工四處奔走。大概是天性活潑好動,她的想法很簡單,只想找一份「不坐寫字樓、不沉悶的工作」。就這樣,她成為了一名記者。
雖沒接受過系統的新聞學習,但「什麼都不懂」,意味着「什麼都可以嘗試」。在上世紀90年代,內地發展仍與香港有一大截差距,很多記者不願北上出差。這種時候,屈穎妍總是第一個舉手報名。她說,那時是「貪新鮮」;但現在回想,更慶幸當時自己不懂計較太多,「年輕人剛開始工作,第一件事就是不要怕『蝕底』。天道酬勤,走多兩步,勤力少少,一定會收穫更多」。
憑藉一股不怕吃虧的衝勁,屈穎妍總能在例行公事的採訪之外,發掘更多內容。她曾被派到台北專訪馬英九,預定要寫8000字的封面故事,採訪時間卻只得半個鐘頭,這怎麼寫得出來?屈穎妍了解到馬英九有晨跑習慣後,靈機一動,大膽向馬英九要求第二天跟拍他晨跑的照片。結果連續幾天,兩人一邊跑一邊聊,反而聊出了整個訪問的大部分內容,可謂是結結實實地「跑出了新聞」。
寫作經驗
不停思考 記錄靈感
如今,屈穎妍雖不在一線到處跑新聞了,但身兼多份報章的專欄作家,日程依然相當繁忙。除每周要交八篇稿,還要拍一集YouTube節目。怎樣搜尋題材?如何在高產的同時保持高質?她也大方分享了自己的秘訣。
「我看到或聽到很多事物,腦袋常常會『叮』一聲,覺得這個角度可以寫一篇文章。」屈穎妍笑言自己有「腦細胞過度活躍症」,就算在家煮飯洗衫,大腦都在瘋狂轉動,思考某一單新聞可以用什麼角度去寫。
至於題材搜集方面,屈穎妍說,除了多看香港、內地或者外國的報紙雜誌,和朋友聊天也是發掘靈感的最佳來源。認識不同朋友,題材的來源會更廣,寫出來的文章也更貼地。最重要的是,有想法之後,要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記錄下來,不能讓閃現的靈感白白溜走。
成長體會
客觀分析 拒絕盲從
屈穎妍寫作,擅長見微知著,筆觸更是尖銳,難免予人「女強人」印象。其實生活上的柴米油鹽,孩子的培養教育,她談起來也頭頭是道。家有三女兒,她拒做「怪獸家長」,堅決不讓孩子被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淹沒,只希望她們能守住「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的價值觀。
親眼見證香港十幾年來、尤其是近幾年的變化,讓屈穎妍愈來愈感受到,對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是多麼重要。「不要別人做你就做,而是你需要做才做。」2019年黑暴爆發後,屈穎妍無懼「黃絲」起底騷擾,寫下海量文章,勇敢支持警察;她的女兒們也不會像許多青少年一樣,被政治狂熱衝昏頭腦,而是能夠客觀看問題,對社會事件有自己的分析。
過來人希望
傳媒求真 保公信力
黑暴期間,不實流言滿天飛,許多不諳世事的學生真假難辨,甚至被煽動犯法,斷送大好前途。即使現時社會恢復平靜,要重建傳媒公信力,相信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屈穎妍形容,現在的傳媒行業發展陷入低潮期,見過太多假新聞或偏頗報道,令大眾對整個新聞行業的信任度都降低了。
互聯網時代,追求時效性成為傳媒行業無可避免的發展趨勢。屈穎妍卻希望,傳統媒體的fact check機制能獲得保留,媒體在求快的同時也要求真,「尤其是香港經歷了這麼多,我希望fact check的風氣可以回來」。
介紹自己的國家
筆寫江山 大有可為
香港經歷了艱難的幾年,現時社會總算恢復平靜,「黃藍」極端對立、社會嚴重撕裂不再。常以政治熱點為題材的屈穎妍,也被朋友調侃過在反中亂港分子被逐出體制外之後,「你還有什麼東西寫?」她笑言,自己其實也不止會寫政治:「未來我對自己最大的期望,是講好中國故事。」
長期以來,許多香港同胞對內地的認識相當淺,印象甚至還停留在改革開放前,亟待有人將國家最真實的樣貌展現給他們。在屈穎妍眼中,其實國家的每一座山川,每一條河流,都值得寫一寫。只要捉準每個地方的特點,就可以用比較軟性的方法,介紹自己的國家。
「我上次去寧夏,發現賀蘭山下有露營看星星的活動。年輕人一定感興趣,為何我們不用這些做賣點呢?」中華文化綿延5000年,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有太多太多可發掘記述的人和事。屈穎妍說,自己擅長的就是講故事,她也希望能用自己的筆,把中國故事寫得深入人心。
恕我孤陋寡聞,從來,只見法庭上有罪案受害人是以A小姐、B先生之類的代號來隱藏身份,避免因媒體報道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卻很少看到,原來犯罪的被告,身份都可以被保密。
這天,看到香港保護兒童會屬下幼童留宿院所「童樂居」虐兒事件在九龍城裁判法院提堂,4名院所女職員各被控1項對所看管兒童或少年人襲擊罪,因案件押後再審,4人暫獲保釋。報載,這4人分別是:C.H.Y.、C.K.Y.、L.H.Y.及C.W.H.。
有冇搞錯?
通常我們在法庭審判時看到被隱去名字的ABCDE,多是涉及非禮案、強姦案,為保事主清譽,受害人都會以代號來代替實名。又或者,如果案件的被告名字被公開,會讓人聯想到受害人身份,舉例,父親性侵女兒,那被告父親的身份一暴露,受害女兒的身份就會呼之欲出,如此情況下,法庭才會讓被告姑隱其名。
然而,這4個「童樂居」的施虐者憑什麼可以受到聲譽上的保護?按此案情節,至今涉事孩子已增至26人,有91次不同時段的施虐,老實說,根本不會猜到受害人是誰?那麼,隱藏被告姓名的理據何在?
我在想,會否因為入住「童樂居」的孩子身份特殊,譬如都是孤兒、棄嬰、或者來自家庭問題,才會隱藏身份?那給受虐孩子冠以ABCD名字便可,保護兒童我認同,但保護罪犯,到底是基於什麼原則?就算是辯方申請,為什麼律政司及法庭不拒絕這要求?
如果被告是未成年罪犯,法庭為他/她隱藏身份,尚且情有可原。但此案被告由23至28歲,並非無知少年,都是成年人了,為什麼犯案後仍可受到身份保護?到底被告私隱重要,還是孩子的身心安全重要?
家長總要把孩子送到學校,有時更避不了把他們送到補習社、社區組織、課外活動班……甚至交付給鄰居、親友代照料,所以家長絕對有權知道那些做兒童工作的人到底是身心健康,還是心理變態。
兩年前教育局為了保護私隱,不肯公布黑暴時涉暴教師的姓名及任教學校。今天,法庭又把虐待嬰幼兒的照顧者身份保護得妥妥貼貼,我只想問,難道孩子身體及思想的安危,都比不上被告人一個名字的私隱重要?如果這叫人權,如果這是法治,在保護下一代面前,不要也罷!
說幾個真實個案,讓大家評評,香港的防疫措施由說出來到做起來,到底有多滴水不漏。
個案一:
朋友去了張敬軒演唱會,得知有觀眾染疫,為己為人立即跑去社區中心做檢測。出發前,已看到TVB新聞說,凡是1月3日去過該演唱會的人都要強檢,估計有近萬人。
去到檢測中心,職員說,這演唱會群組,政府未正式出強檢公告,沒強檢公告下做檢測,每人要付240元,檢測結果也不會算進強檢的數。職員建議,朋友還是回家等政府公告出了再來過,又或是去維園排隊,那裏有免費檢測。
電視新聞都報了,政府竟然未出公告,連給全港檢測中心更新有事處所都慢半拍,還建議強檢者跑來跑去,到底強檢那個「強」字是什麼意思?
個案二:
當香港一、二、三、四波疫情時,朋友一直身處內地,故已習慣了內地那套紅、黃、綠的嚴格轉色健康碼。最近回港工作,因經常要接觸人,故主動每周去付費做檢測。
一直沒大爆發不覺有異樣,直至上周的國泰空姐空少播疫群組,全城立即多了需要強檢的人,社區中心大排長龍。這天,朋友如常到社區中心做例行檢測,赫然發現排隊者之中不少是強檢人士。
「在內地,強檢人士健康碼會轉紅碼,會被馬上隔離,一定不可以四圍走。但在香港,強檢者竟然可以跟我們這些沒事的人一起排隊做檢測,有冇搞錯?由得強檢者自行到社區中心,若他們染疫了,豈非增加社區擴散風險?」
自由嘛,香港的所謂「強」,都是傳個信息叫你去社區中心做檢測,沒有再強的了,你以為會有人找上門把你押去隔離營?放心,我們可沒那麼強。
個案三:
國泰空姐群組牽連出來的9名密切接觸者因上了「海洋光譜號」郵輪,結果出了海的船都要緊急回航。3700名乘客及船員抵達啟德郵輪碼頭後,有穿上保護衣的人上船為3700人做檢測,完成檢測後,乘客陸續離開。
發現問題嗎?是的,檢測完走得,不用等結果,那3700人,就這樣四散回家。連乘客都質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政府應叫乘客留在船上直至有檢測結果才離開,以免有事感染其他人。
以上三個個案,只是抗疫甩漏故事的冰山一角,要數,還有更多,可以寫篇論文。
香港抗疫漏洞太多,快、狠、準與滴水不漏,都是口號,落到地上,一切都變了質,國泰空勤人員那些「客機去、貨機返」的播毒大黑洞,就是經典例子。有時想,香港都能維持到今日確診不太多、死人不太多,我們的運,看來還未耗到盡頭,但相信,也不遠矣。
日前警務處處長蕭澤頤出席一個公開活動時,被記者追問《立場新聞》高層被捕事宜,我喜歡一哥那句瀟灑回答:「警方所有行動都是依法執行,我們不排除再有人被捕。」
也許是一哥那句「不排除再有人被捕」,嚇得黃媒一個個拉閘捲席落荒而逃。先是《獨媒》,後是《眾新聞》,下個輪到誰?大家都在猜。
倒是那天看《眾新聞》執笠的報道,發現一張有趣圖片(見圖),那是《眾新聞》2017年宣布成立時陣容鼎盛的班底,照片中有20個發起人,都是傳媒界大哥大姐。
為什麼我會用「有趣」來形容?因為在那20個臉孔裏,我看到有近半「蘋果人」,還有4個前記協主席。
照片中的《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在《壹傳媒》做了超過18年,主理過香港《蘋果日報》,更為黎智英創辦台灣《蘋果》、《爽報》及動新聞。
另兩個相中人是夫妻檔的陳伯添及陳慧兒,前者是《蘋果日報》財經版副總編輯,後者是《蘋果》政治版阿頭,報紙上那個專爆官場政壇八卦料的「隔牆有耳」李八方專欄,就是由她創立。
站在照片中間的是前記協主席岑倚蘭,她也曾當過壹蘋果網絡的執行總編輯。照片旁邊及後排站得較低調的,是前《蘋果日報》總編輯鄭明仁、前《蘋果日報》執董及行政總裁何國輝、已被捕的《蘋果日報》前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筆名:盧峯)。
《眾新聞》創辦人大合照中,還有熟口熟面的大律師吳靄儀,《立場新聞》見到她、「612基金」也有她。
如果大家有時間、如果國安有興趣,不妨製作一張黃色力量關係圖,把《蘋果日報》、《立場新聞》、《眾新聞》、《獨立媒體》、「612基金」、「民陣」、「支聯會」、「記協」、「教協」、「香港獨立評論人協會」、乜乜關注組、物物關注組……的主事人通通羅列出來,你會發現,那個關係圖,除了來來去去那些人,他們的關係網更是環環相扣。蜘蛛網的背後,可能會發現同一個操盤人。
就像小時候玩的「畫鬼腳」遊戲,連幾條線,你就能猜到下個倒塌的會是誰?
「記協」主席陳朗昇說,他們已是「生人勿近」,剛辦完的籌款晚會,參與贊助「買枱」的機構及企業都低調地要求不要公布名字,現場具名「包枱」的,只有大律師公會、恒生銀行、渣打銀行、海洋公園、八達通公司、香港迪士尼樂園、消委會、九巴、數碼港。
既是「生人勿近」,那應該是「嗰頭近」了,昨天看到政經評論員周顯的專欄文章形容得很好:「這是一場殲滅戰」。想想2019年,你們不是也想殲滅政權、殲滅建設力量、殲滅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嗎?成王敗寇,仗打輸了,回頭被殲滅打殘,也是正常不過的戰爭倫理。
歷史有無數例證,政變失敗必定會丟腦袋。2019年明顯是一場政變,奪不到權,自然要被送上法庭、送進監牢,得以偷生,不用丟命,已算執番身彩。
窮寇,是一定要追的,我希望下一個收檔的是:記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