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開資料顯示,「湄公河大壩監測」(Mekong Dam Monitor)項目正式啟動於2020年12月15日,由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的東南亞項目組及美國水資源研究和諮詢公司「地球之眼」聯合發起,並獲得美國國務院資助。
該項目的聯合負責人透露,監測項目將包含一個專門的諮詢委員會,由水利專家、遙感專家等人員組成。該負責人表示,委員會將協助當地社區和管理機構學習使用監測系統,項目旨在「提高數據透明度」,「不會與湄公河委員會或中國牽頭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論壇的活動相競爭」。
但這個監測項目的明細中專門提到了中國,特地針對中國在瀾滄江(湄公河上游)幹流的11座大壩,推出了一個「數據可視化分析」業務,稱其將每周發布有關河段的温度、積雪、降水等指標的數據。
目前,該項以每周更新的頻率發布瀾滄江干流上11座中國大壩的水文水位監測數據,還不斷以「危機預警」的口吻以向下遊國家釋放訊息。
據《環球時報》報道,清華大學水利系團隊3月1日表示,所謂「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的結論中存在大量嚴重錯誤。
以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小灣水庫水位在2020年的三個時間段的監測數據為例,「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所採用的衛星遙感方式監測到的數據,分別和實測水位的升降情況產生完全相反的結論,誤差高至3米到10米不等。
與此同時,該項目對景洪水電站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的水位數據監測也和實際水位監測數據對不上。清華大學一名專家指出,這是因為景洪水庫較為狹窄,該項目基於衛星影像和數字高程模型的水位提取方式難以獲得高精度的水位結果。
當地時間3月2日,史汀生中心在其官網發文提及《環球時報》的相關報道,承認「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數據存在錯誤,並稱已在專業平台「Planet Labs」上用高分辨率衛星圖像進行雙重查驗後修正了相關數據。
與此同時,該項目對景洪水電站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的水位數據監測也和實際水位監測數據對不上。清華大學一名專家指出,這是因為景洪水庫較為狹窄,該項目基於衛星影像和數字高程模型的水位提取方式難以獲得高精度的水位結果。
當地時間3月2日,史汀生中心在其官網發文提及《環球時報》的相關報道,承認「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數據存在錯誤,並稱已在專業平台「Planet Labs」上用高分辨率衛星圖像進行雙重查驗後修正了相關數據。
但是,清華大學水文專家表示,即便是該項目修正後的數據也和真實水位測量值存在高達8米的誤差,2020年4月8日這個時間點的測量數據正是其中一例。
此外,無論是史汀生中心官網還是該項目後續在其臉書(Facebook)賬號上發布的消息,都「呼籲」中國科學家應分享更多關於湄公河水庫水位的訊息,繼續炒作「中國數據透明度」問題。
事實上,中國外交部早在該項目正式啟動之時就明確表示,自2020年11月起,中國就開始向湄公河國家提供瀾滄江全年水文訊息,瀾湄水資源合作訊息共享平台也早已開通運行。瀾湄六國還通過水資源合作聯合工作組機制及時通報水電站重大調度情況,分享有關數據。瀾湄水資源合作領域的訊息透明度不斷提升。
《環球時報》報道稱,有專家指出,「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還曾發動媒體和一些非政府機構炒作「中國在該流域建設的大壩對下游國家的不利影響」,卻選擇性忽視這些水利設施緩解下游國家乾旱的作用。
梳理可見,路透社此前報道表示,參與了該項目的史汀生中心研究員在接受採訪時,指責中國「不考慮水電站對湄公河下游的影響」,批判中國提供的水文數據「不夠透明」。
《南華早報》報道提及,發起該項目的「地球之眼」公司在2020年4月曾發布過一份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結果,稱中國的大壩「截留湄公河水量」,但實際上當時的湄公河上游水位要高於平均水平。
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9C%8B%E9%9A%9B/753520/%E7%BE%8E%E6%94%BF%E5%BA%9C%E8%B3%87%E5%8A%A9%E9%A0%85%E7%9B%AE%E6%8C%87%E8%B2%AC%E4%B8%AD%E5%9C%8B%E5%A4%A7%E5%A3%A9%E8%87%B4%E6%9D%B1%E5%8D%97%E4%BA%9E%E5%9C%8B%E5%AE%B6%E7%BC%BA%E6%B0%B4-%E5%8C%97%E4%BA%AC%E5%8F%8D%E9%A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