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2


洋房

積分: 60


1#
發表於 25-4-2 07:41 |只看該作者
可抵禦颱風≠抗震

去片:
https://www.youtube.com/live/OoGGqksijOs?si=SQ62NK_GGitupivb


洋房

積分: 60


4#
發表於 25-4-2 20:45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禁止訪問

積分: 8209


3#
發表於 25-4-2 08:2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洋房

積分: 60


2#
發表於 25-4-2 07:44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維港新篇 於 25-4-2 11:23 編輯

本期節目深入探討了地震對建築物的影響,從緬甸地震波及曼谷建築倒塌的案例切入,延伸討論香港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及潛在脆弱類型,同時涵蓋抗震設計基本概念、MIC建築特殊考量,以及地震發生時的安全應對建議。節目也闡述香港獨特地質條件與舊建築劣化問題,進而引發對建築工程質量與監管的反思。

【環節一:引言與曼谷震災討論】
案例討論:分析緬甸7.7級強震波及千里之外曼谷的影響
▪ 中鐵十局承建的泰國審計署大樓倒塌
▪ 曼谷知名酒店外牆受損
嘉賓介紹:楊德忠教授,擁有美國學術背景,曾任教於香港大學,目前擔任台灣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並兼任多項業界專業職務。
核心疑問:為何遠在緬甸的地震能對曼谷造成如此嚴重影響,甚至導致建築倒塌?

【環節二:香港建築物抗震能力探討】
播放香港政府新聞處關於地震及建築抗震能力的公告。
2007年立法會議員書面質詢內容:
▪ 香港建築物需抵禦每小時最高250公里風力,其抗震能力如何?
▪ 舊樓(50年代前)是否具備風力設計?
▪ 六級地震下地下管線等設施是否會受損?
政府回應重點:
▪ 私人樓宇必須抵抗指定風力;1950年代後抗風標準提升至每小時250公里。
▪ 強調風力設計可加固建築,即使面臨七級地震,建築仍應安全。
▪ 2004年隧道結構作業手冊修訂提升隧道與接口性能。
▪ 香港屬非地震帶,地震發生機率較低;地下管線雖未要求抗震,但公用設施設計依據廣泛認可標準。
主持人觀點:
▪ 認為「香港非地震帶」觀點正確,指出石砌水渠雖非專為抗震設計,但在六級或以下地震中不易裂開。
▪ 提出水管、電線、煤氣管道可能因受損而引發問題,儘管這些管道本身具備一定彈性。
▪ 強烈批評政府混淆風力設計與抗震設計,指出風力為單向靜態受力,而地震則為多向動態搖晃。
▪ 補充:風力載荷與建築高度相關,並非所有建築物都需承受每小時250公里風力。
▪ 討論鋼筋在抗震中的作用,以及香港部分超高層建築已在抗震方面作出考量。

【環節三:香港潛在脆弱建築物類型】
舊式建築:樓齡40至50年以上,若維護不善則結構脆弱。
MIC建築:特別是30層以上建築,擔憂單元間連接穩固性不足,全球少見如此高度的MIC建築。
鹹水樓:1980年代使用鹹水建造,鋼筋可能因鹽分侵蝕而降低強度。
天台泳池建築:泳池若設於建築一側而非中央,地震時水體晃動容易與建築產生共振;比較香港(中央泳池)與泰國(邊側泳池)的設計習慣。
其他觀點:提及灣仔懸臂式玻璃泳池建築潛在風險,並以山竹颱風期間高樓搖晃作例說明地震對建築的影響。

【環節四:曼谷倒塌建築物分析】
地質因素:
▪ 曼谷地質多為軟泥,易放大地震波幅,造成劇烈搖晃(1985年已有發現)。
▪ 台灣建築多建於較穩固的岩盤上。
事件細節:倒塌建築為中鐵十局承建的33層玻璃幕牆大樓,造價約4億1千萬港元。
相關疑點:
▪ 中國大陸建築公司在港工程質量引發關注。
▪ 為何眾多曼谷建築中僅此一棟倒塌?
▪ 泰國政府建築審批與監管是否存在缺失(連水浸問題也難以有效解決)。
▪ 底層挑高約15米,疑為結構薄弱環節。
▪ 推測倒塌過程涉及樓板斷裂及核心筒結構破壞,疑與混凝土強度不足有關。

【環節五:抗震設計概念與實踐】
設計目標:抗震設計旨在延緩倒塌、爭取逃生時間,而非完全避免損壞。
關鍵環節:
▪ 樓層間連接處為最脆弱部位;消防通道改建可能犧牲抗震能力。
▪ 強調樓層剛度平衡的重要性,部分建築採用減震系統。
工程風險:
▪ 設計中不存在絕對安全,僅是成本與風險概率的平衡。
▪ 911事件中世貿中心倒塌即為結構連續破壞案例。
▪ 香港舊式建築主要考慮抗風,未充分考慮抗震;泰國自2007年起要求30層以上高層建築具備抗震設計,但執行情況仍受質疑。
提升建議:
▪ 採用交叉支撐或加強柱與樓板連接(參照香港滙豐銀行大廈設計)。
▪ 香港房屋協會已委託顧問公司進行地震風險評估。

【環節六:MIC建築抗震考量】
主要疑慮:
▪ MIC建築是否納入抗震設計仍存在爭議。
▪ 部分MIC單元形狹長,連接強度不足可能成為隱患。
結構比較:
▪ 比較核心筒結構在傳統建築與MIC建築中的作用。
▪ 雖然MIC單元因運輸限制體積較小而在某些方面提高安全性,但單元間連接仍至關重要。
技術限制:目前缺乏專門用於分析箱型結構抗震能力的軟件。

【環節七:地震時安全建議】
日本經驗:建議在地震時躲在桌下或前往廁所避險。
泰國旅遊建議:
▪ 避免入住超高層或天台設有大型泳池的酒店,注意逃生路線。
▪ 建議選擇較矮的建築物,盡量避開鄰近高層建築的矮樓。
安全觀點補充:
▪ 反駁「地震時靠牆躲避安全」說法,認為墜落物為主要風險,桌下更安全;在廁所避險可便於接近水源應急。
▪ 認為泰國應全面檢視建築物安全性,並公布相關清單供民眾參考。

【環節八:地震預測】
預測案例:討論日本某網站根據地殼活動數據,大致預測緬甸附近可能發生地震的情形。
預測質疑:對坊間「師傅」預測地震的說法表示懷疑。

【環節九:香港地質條件】
地震可能性:主持人提及香港可能發生二至五級地震。
地質特性:
▪ 香港位於花崗岩地層,結構堅固,不易放大地震波幅,與曼谷軟泥地質形成對比。
▪ 花崗岩分佈廣泛,從廣東西部延伸至福建。
工程實例:比較香港在堅硬岩石中使用隧道鑽掘機(TBM)的順利情況與曼谷軟土地質中遇到的困難。

【環節十:建築法規與責任】
安全責任歸屬:涉及設計公司、承建商(如中鐵十局)與監理單位。
案例細節:曼谷倒塌建築由義大利—泰國聯營公司設計,並質疑底層三層商業空間對結構的不利影響。
審批問題:
▪ 關注香港建築審批程序是否能充分審查MIC等新型建築方法。
▪ 提及新加坡較早進行建築審批改革,允許私營機構承擔更多設計安全責任。
▪ 指出僵化的政府審批流程可能阻礙創新安全技術的應用。

【環節十一:結構圖與安全】
查閱建議:
▪ 提供查閱香港建築結構圖的方法,了解承重牆等關鍵結構元素。
▪ 建議市民付費查閱香港建築圖則,掌握建築結構細節。
▪ 強調較厚內牆通常意味著更穩固的結構。

【環節十二:國際援助與本地關注】
援助舉措:香港特區政府向緬甸/泰國地震災區提供3000萬港元援助。
回顧案例:泰國曾協助受困於KK園區的香港居民。
民間關注:香港市民對中資承建商在港工程質量表示關注。

【環節十三:香港舊建築劣化問題】
劣化現象:擔憂混凝土剝落、鋼筋鏽蝕等問題,特別在潮濕多雨環境中。
具體風險:特別強調鹹水樓及舊唐樓存在的結構風險。


首頁
1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