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動向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侯爵府

積分: 22988


1#
發表於 10-9-21 22:48 |只看該作者
通脹風險 籠罩香江
9月 21日 星期二 11:30 更新 (Yahoo)

《華爾街日報》--西方世界可能還在為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到底誰更可怕的問題而爭論不休﹐對於亞洲來說﹐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後者。香港的情況可能與眾不同﹐近年來香港一直為應對通貨緊縮痛苦不堪﹐其物價水平在1998-2004年間下滑了16%。不過﹐這種情況有可能要發生逆轉。

香港發佈8月消費價格通脹數據﹐一些分析人士對物價上漲的可能性心存警覺。無論是食品和房地產價格的上漲還是港元的貶值﹐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各種通脹因素正糾纏在一起﹐準備向香港經濟發動攻勢。由於實行了長達27年港元兌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香港當局不可能通過加息來應對通脹。

如果數據顯示物價高漲﹐則實際利率將大幅上升﹐因為銀行的存款利率幾乎為零。這不僅會加劇通脹﹐還會進一步促使消費者少存款、多消費。

香港政府面對港民缺乏便宜的住房的壓力日益加大﹐值此之際﹐若有經濟數據表明港民的生活成本進一步上升﹐則港府將面臨又一政策難題。

不過7月官方數據顯示﹐香港的通貨膨脹得到抑制。7月香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僅攀升了1.9%。香港房屋價格自2009年以來上漲了45%﹐港元除對日圓、人民幣和澳元貶值以外﹐還對其它一系列亞洲貨幣出現貶值﹐考慮到這些因素﹐香港CPI上漲幅度之小可算是一個意外。

難道說通脹這個妖怪已逃出了魔瓶?

日本野村控股(Nomura)在一份新出爐的報告中說﹐要警惕香港通脹的抬頭﹐並說官方數據淡化了香港物價的實際增長水平。

美元不斷走軟、食品成本日益上漲及實際利率為負等各種因素加總在一起﹐表明香港的CPI要高於官方數據。實際上﹐近期零售業數據已有跡象顯示﹐香港通脹加劇。7月﹐香港零售業銷售額增19%﹐銷售量增16%﹐這意味著香港的零售價格上漲約3%。

食品價格上漲而港元下跌﹐這兩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對香港尤其不利。在其最近出爐的《食品價格即將暴漲》("The coming surge in food prices")的報告裏﹐野村詳細闡述了基本食品中存在的長期通脹問題。由於食品佔到香港CPI權重的25.8%﹐食品淨進口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4%﹐因此香港“很難抵禦”食品價格進一步攀升。

現在的問題就是﹐當香港經濟發生通脹時﹐會不會存在一種價格持續上升的模式。

亞洲﹐特別是香港﹐有必要將其多種本土行業也視作物價上漲推波助瀾的因素之一﹐因為這些行業在很大程度上不存在激烈競爭﹐其效率也就不可能得到提高。亞洲可能在向西方輸送低價工業品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但在非貿易品領域﹐則經常耍些壟斷的小手腕。

新興市場消費者儘管收入遠低於成熟市場消費者﹐但他們為寬頻服務支付的平均價格卻是後者的三倍﹐很多人對此深感意外。具體細節出自市場調研公司Ovum所做的一份調查﹐該調查著重強調導致寬頻市場價格嚴重偏頗的原因﹐即缺乏競爭和供給不足﹐這個原因是大家都可以預料到的。

香港引以為恥的,是其一系列產業都存在寡頭壟斷﹐但香港有關鼓勵競爭的政策一直都是在討論階段。由香港怡和集團(Jardine Group)旗下的惠康超市與和記黃埔(新聞 - 網站 - 圖片)(Hutchison Whampoa)旗下的百佳超市聯合壟斷導致的價格高企﹐是香港特有的現象。近日我就遇到了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同樣一包香腸香港的售價是英國連鎖超市Waitrose的近三倍。或許裡面有空運的因素﹐但的確是高得太多了。
總而言之﹐價格上漲不僅是基本的政治問題﹐而且有可能削弱香港的商業競爭力和吸引員工留港工作的魅力。

眼下跟香港競爭力問題直接相關的﹐就是據說渣打銀行 (Standard Chartered Bank)和匯豐銀行(HSBC)均考慮將其總部從倫敦搬到香港。

如果價格高企的承受度底線被最終突破﹐那麼接下來應該做的﹐就是再次審視香港兌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了。然而要想對聯繫匯率制宣戰﹐將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

同時﹐不斷擴大的實際負利率是目前十分流行的投資主題。野村的報告指出﹐歷史經驗表明﹐香港日漸擴大的實際負利率與其零售業及樓市價格之間的關係為正相關。不過基於香港本地零售商今年超出以往的強勁業績表現﹐零售業的租金上漲﹐他們建議投資於相關房地產領域。

撰稿﹕《MarketWatch》Craig Stephen
尋找「閃光點」,努力不懈,堅毅不屈,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是,有準備不一定能找緊機會,因為....命運就是這樣的敲門。要找緊機會,就要戰勝自己和戰勝命運。
遇到逆境,堅持,不要放棄。黑暗是可怕的,極難耐的.....但是,渡過了黑暗,不就是黎明了嗎 ?!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