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choyki 於 25-4-8 14:47 編輯
tinlong22 發表於 25-4-8 13:19 
生產商唔係賣家, 唔通係買家?
生產商係賣家, 唔係買家,唔係收關稅的對象。
內地 AI 講嘅:
關稅(tariff)是向**進口商**徵收的,通常由**進口商支付**,但具體由誰承擔或如何分攤,可透過買賣雙方的合約協商決定。以下是詳細說明:
---
### 1. **關稅的徵收對象與支付方**
- **法律上**,關稅是由**進口國海關向進口商**(買方)徵收的,因為關稅屬於進口國的稅收政策,目的是調節進口商品成本或保護國內產業。
- **經濟上**,關稅的負擔可能間接轉嫁給出口商(賣方)或消費者,具體取決於貿易條款(如Incoterms)和市場供需關係。例如:
- 若採用**DDP(Delivered Duty Paid)**條款,出口商需承擔關稅。
- 若採用**FOB(Free On Board)**或**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條款,進口商自行支付關稅。
---
### 2. **買賣合約中關稅的約定**
- **是否明確支付方**:
合約通常會根據貿易條款(Incoterms)明確關稅責任方。例如:
- **EXW(Ex Works)**:買方承擔所有進口稅費。
- **DDP**:賣方承擔關稅。
- **其他條款(如FOB、CIF)**:一般默認由買方支付,但可另行協商。
- **關稅變動條款**:
在長期合約或關稅不穩定的情況下,雙方可能加入**價格調整條款**,例如:
- **「關稅變動條款」**:若進口關稅率在合約期間發生變化,買賣價格可相應調整。
- **「不可抗力條款」**:涵蓋政策變動導致的成本風險分攤。
---
### 3. **實務中的常見做法**
- **短期交易**:通常按標準貿易條款執行,關稅由進口商支付。
- **長期合約**:可能加入關稅調整機制,例如:
- 賣方報價為「不含關稅」,但約定「若關稅上漲超過X%,雙方重新議價」。
- 採用**滑動價格公式**(如:最終價格 = 基準價 + 實際關稅)。
---
### 4. **注意事項**
- **風險分攤**:出口商若同意承擔關稅,需評估進口國政策穩定性(如中美貿易戰中的關稅突變)。
- **合約明確性**:避免模糊表述(如「由買方負責稅費」未指明是否含關稅),建議直接引用Incoterms條款。
---
### 總結
關稅法律上由進口商支付,但實際責任可透過合約協商。貿易條款(如DDP/FOB)是關鍵依據,長期合約中常加入關稅調整條款以分攤風險。簽約時應明確關稅歸屬及變動處理方式,以減少爭議。
我做月供股票系統。 講笑。 不是。
我做證券,認識做月供股票系統的人。 也是講笑。 不是。
向證券公司推銷月供股票系統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