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80年代香港精英曾討論買島大遷移,當中澳洲的達爾文亦是目標之一。 |
英國國家檔案館周五公開1983年一份題為「香港接駁北愛爾蘭」的政府檔案,顯示英國官員曾討論一項構思深遠的建議,把550萬香港人安置在北愛爾蘭科爾雷恩(Coleraine)與倫敦德里(Londonderry)之間一個新建的城邦。其實80年代已有雜誌撰文,指經過六四後,有一班富豪構思集資買島「救港」,甚至自行立憲及建軍,複製另一個香港,逃避共產黨統治。
由鄭經翰任出版人兼總編輯的《資本雜誌》,1989年7月號揭鄭經翰在6月中旬開始四出聯絡多位當時工商界及專業人士,共商成立名為「R.O.A.D.」組織,意指「Right of Abode Delegation」(居留權代表團),組織主席為時任律師會主席葉天養,委員就包括當時仍未創立壹傳媒的佐丹奴董事總經理黎智英、聯交所行政總裁袁天凡、及醫學會主席梁智鴻等。
黎智英於1個月後接受《資本雜誌》專訪時,正式透露建設「新香港」的驚人構思,希望在世界其他地方,尋找一處自給自足、與香港在面積、地理、氣候等都相若的地方,將該地發展為跟香港相近的城市,首選地為澳洲北部的達爾文(Darwin)。
而筆名「阿杜」的專欄作家亦曾在報章撰文,指當年香港掀起移民潮,有幾名富豪私下商議,籌集港人的財力,在中南美加勒比海或南太平洋諸島購買島嶼,並成立一個立憲政黨議會機構,以中文為法定語言及文字。計劃也構思在島上建屋起路,設廠營商,甚至提出行服兵役自組軍隊、成立法庭,實行自治民主制。
自由黨創黨主席李鵬飛早年在雜誌也透露,已故前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羅德丞在80年代「完成了在港英政府的歷史任務」後,自設「太平門公司」,「據說打算在太平洋買一個島,想辦法為香港人搞移民」。羅德丞在70年代起獲委任為立法局議員,80年代初兼任行政局議員,成為最年輕的行政立法兩局議員。惟在香港前途談判問題上,不滿英政府未有給香港人居英權,憤而辭職。80年代後期轉投中方陣營,曾有意參選香港首屆特首。2006年12月因心臟病逝世,享年71歲。
不過,另有官員對此提議提出有力反駁,擔心若550萬港人遷到北愛,有可能令本地人放棄自己的家鄉(有點像香港回歸前的移民潮?),而另一官員則指不能低估此舉的風險,就如當年東南亞難民大量逃亡的情況;另有外交部員工在文件寫道:「這個建議令我整天都感到難以置信。」
來源:Daily Mail 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