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穎妍
2019-02-26
.....
說到根本,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事實,這150名額的根本,源出何處?
其實,把單程證配額由75加至150,是英殖年代的決定。1982年港英政府與內地政府達成協議,每日給予配額150個內地人持單程證來港定居。
為了人道立場及家庭團聚,在1995年把配額加大至每日150人,這數字,是當時一班叫泛民的政客成功爭取的。
2002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向中央提議削減單程證數目,希望騰出名額轉為吸納內地專才和優才,以減輕社會福利壓力及人口資源錯配,可惜最後在社會反對下無疾而終。
2013年,毛孟靜、范國威等人為反對時任特首梁振英的覓地政策,把房屋問題歸咎於150個配額,提出取消名額的「源頭減人」概念。當時,張超雄、胡志偉、涂謹申、郭榮鏗、莫乃光、梁繼昌、葉建源等共21個反對派議員聯署反對,認為家庭團聚是基本人權,支持維持配額。這些人,今日仍健在,奇怪卻坐在議事堂反起新移民來。
人權當然是冠冕當皇的借口,當年他們反對「源頭減人」,主要因為反對派視這些新人口是他們的新票源。
根據《獨立媒體》當時一篇李柱銘專訪,他是這樣說的:
「希望泛民將焦點放在爭取新移民支持,而不是爭取減少新移民數目上。我堅信,當大陸一個家庭來到香港,是因為大陸沒有自由,如果7年我們都不能夠令他們愛上自由民主,那就是民主派的失敗。」
有趣的是,當年寫這篇專訪的記者,叫做朱凱迪,就是今日站在歧視新移民最前線的反對派議員。
兜兜轉轉,原來神又係佢哋,鬼又係佢哋,此刻大家應該明白,什麼叫做「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