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帝制時代中國史上,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练,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往往將自身的權力置於大清之前。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虽难以挽回清朝颓败之势,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并不比古中国眾末代帝王做得差。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開办洋务运动,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也有極為少數学者猜測,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實可能比較高明,相對於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
在庚子年一場八國聯軍的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君主立憲準備。
有学者認為慈禧执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但中国仍陷入各地民亂與割据亂局。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负面評價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已篡奪取得皇太后名分的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夺得政权,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帝,以及繼位者光緒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臨終前甚至密令以砒霜毒死光緒皇帝,以防自己死後被新黨清算。
從廣泛角度研究,慈禧當政的結果確實極多數得到負面評價。主要是中法战争后在许多清流文人眼中获得了胜利却仍要签订放弃越南的天津条约,以及甲午战争失败后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締結,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虽然在當時專制政治體制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本身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有可能会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从而有可能使中华民族避免二十世紀初期遭受極多苦難與大量中國人民死亡的歷史,卻由於當時慈禧執政中期之後內宮花費糜爛不足以同時支撐戰爭與慈禧生活費,同时很可能会让满族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国力穷竭并且因此失去权威而垮台。特别是中法战争如果继续,会耗尽清漪園(即後來的頤和園)所急需的银两,因此受到了恭亲王、李鸿章等洋務派人物的反对。此外慈禧個人於早年當政之初尚知節儉與勵精圖治,但後來即日漸奢靡。舉凡重修圓明園(後為恭親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園與籌辦萬徇壽誕等均耗費大量銀錢。上述之事雖非均由慈禧之意而興,但對於皇帝及臣工等對其進行討好之作為,慈禧並不加以勸止卻反而多有縱容。甚至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無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