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拍得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出現懷似「崩堤」情況,更懷疑是近日才出現。不過,《星島日報》翻查人工島於一六年落成初期的照片,留意該個「缺口」早已存在,而官方新華網去年五月及七月,曾發布兩張人工島的工程進度照片,同樣看到人工島連接海底隧道位置,防波堤排列與其他位置相比顯得較為疏落。曾任土力工程處處長的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陳健碩認為,大橋管理局的解釋合理,認為於隧道進入人工島位置擺放較少的「扭工字塊」,是一種保護隧道的設計。
管理局解釋合理
陳健碩表示,從管理局發出聲明留意到,接駁至大橋的隧道並非坐落在軟土之上,於隧道進入人工島位置採用不同的設計,是為避免負荷過重,刻意保護其地基,而在聲明附載的圖則所見,隧道進入人工島位置而存在的一個「缺口」,「扭工字塊」只疊高至二點八米,較正常的七米為低,亦正好反映情況,故認為管理局的解釋合理。他指,從圖則所見,有關位置的防波牆刻意建得較高,以替代「扭工字塊」的防波功能。
他說,「扭工字塊」的作用是吸去海浪的能量,故必須在「扭工字塊」之間留有足夠空間,故排列不能過於整齊,需要隨機擺放。他又認為,若有「扭工字塊」遭海浪衝走,不會選擇性地衝擊一個缺口;而人工島上的結構,包括道路及樓房,亦完全沒有沉降或移位迹象,所看到所有燈柱均是垂直,不察覺上面結構有任何影響。
不會為解畫說謊
同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同樣認為,隧道進入人工島位置採用特殊設計,是為避免隧道受到太大壓力,「這些是冇得呃,因不論是工程承建商、判頭或顧問公司,全部也是拿着設計圖則,不相信大橋管理局為了解畫而說謊。」
星島日報
永遠不要和白痴爭辯,因為他會把你的智商拉到和他同一水平,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