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除了路,也有樹,樹正是香港大學地理學系詹志勇教授的專業,也與彌敦道發展有密切關係。他指出,最初九龍半島以農村形式開發,英人來港以後佔用很多地,並開闢了彌敦道。由於歐洲國家有植樹的習慣,英人見榕樹在香港普遍,加上在二十世紀有建立花園城市的概念,遂廣植林木。從舊照片可以看出,在1890年代,該一帶已有不少榕樹,早期生長優良,沒有混凝土與高密度建築,直至1920年樹仍很健康,單從樹冠可觀察出來。
「早期的彌敦道有三行樹,因為路面擴建,中間那行被剷走,現在只有兩行,由於當時威菲路軍營被保留,在1970年改建成現在的九龍公園,保留了不少老樹。」詹志勇指,由於彌敦道發展,兩旁興建不少騎樓,砍掉行人路上的樹木,加上地底上有地基及管道工程,限制及破壞樹木的成長。是以1950至60年代的彌敦道與以前已有很大差別,發展較快的美麗華酒店一帶樹小而疏落,只有聖安德烈教堂、天文台山一帶還有大樹。
「英女皇訪港的時候,有人說女皇會經過彌敦道,怕她看見不雅觀,於是建設了一米的花崗岩,使很多樹根無法吸收水和空氣,那些樹為了生長,只得把石頭逼爆,於是有些人說,不如鋸了那些樹。」不止提出鋸樹的人死腦筋,後來彌敦道沿線建設不少巴士站和避車處,再度屠殺樹木使之不再沿路延綿,加上八十年代柏麗大道的斜坡工程,雖然後來彌敦道再有所謂綠化工程,比起過去的城市景觀還是差得遠了。
摘自《文滙報》
敘述百年彌敦道(17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