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都不會像香港那樣,從小到大都刻意洗掉了國家觀念。舉個例,每個民族的孩子最早接觸自己國土故事的,是兒歌。但大家不妨看看,香港孩子在學校唱的兒歌是甚麼?唸教會學校的,音樂課教的主要是聖詩;一般官津校,音樂書少不了以下這些曲目:日本兒歌《Sukura》(櫻花)、西方童謠《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The Sound of Music~Do-Re-Mi》、《Donna Donna》……
然而,戰事結束後,一場秘密會議於1945年10月19日在倫敦悄悄舉行。與會者包括英國內政部、外交部、戰爭運輸部、利物浦警方和移民監察局,會後頒布一份代號為「HO/213/926」的秘密檔案,此檔案寫明不用經上、下議院討論,也不能向媒體透露或向公眾承認,檔案正式名稱是《強制遣返不受歡迎的華人海員》(Compulsory repatriation of undesirable Chinese seamen)。
當中包括一名譯名Poon Lim的華人海員,他在南大西洋的一艘商船工作時,曾遭遇U型潛艇魚雷擊沉,Poon Lim一個人在小木筏漂流了133天,他的奇蹟生還故事,更被寫進1944年的英國政府宣傳片《戰時英國的華人》(The Chinese in Wartime Britain),當時這條宣傳片還說:「華人海員與英國海員並肩作戰,參與了海軍史上最偉大的戰役。」
當日,戴耀廷的「攬炒十步曲」宣言最尾引述了所謂的「抗爭名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里的歌詞說:「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Then join in the fight , that will give you the right to be free!」(你想見到一個新的世界?來吧!一起抗爭,為自由而戰!)
真的是這樣嗎?大家不妨看看,近幾十年興起的「娘炮文化」繁榮地,只集中在東亞,包括日本、韓國、泰國、內地、香港和台灣,反而美國的男性形象,卻繼續以救世英雄為主,如近年荷里活最紅的巨石強森(Dwayne Douglas Johnson),他的賣點,就是手臂粗過你大腿、一個打倒幾十個。而西方的英雄繼續是超人、蜘蛛俠、美國隊長,他們的主流男性形象,從來都是陽光的、救世界的,絕不陰柔,更不娘腔。
1962年,一個出生於洛杉磯、長期在美軍及領事館當翻譯的日裔美國人傑尼斯.喜多川(Johnny H. Kitagawa)來到大阪,開了一間經紀人公司「傑尼斯事務所」,捧紅幾代明星藝人。由最早期的西城秀樹、澤田研二、近藤真彥,到後來的木村拓哉、香取慎吾,及較近期的瀧澤秀明、男團組合Snow Man等等,事務所已成日本偶像工廠,而喜多川亦成為日本娛樂教父,透過歌影視文化,直接影響日本幾代人的審美觀和娛樂取向。從此,「高倉健」式的男性粗獷形象,在日本娛樂圈不復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