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Yinyinw 於 10-7-15 01:13 發表
其實最好個保險經紀有相熟既醫療中心可以查詢一下問私家診所或者醫院既收費, 尤其係手術費用.
有d診所真係開天殺價或者係海鮮價, 唔合理既價錢保險公司都未必會賠.
至於醫療服務好壞就見仁見智啦. 上面有位人兄講到 ...
原帖由 SY_YAU 於 10-7-16 00:43 發表
用電話簡單測那經紀是否好,
是否8字頭電話?
8字頭=代號,可隨時轉!! (多數用此計)
是否用2部+電話
通常有部轉接客用,日後有咩事咪走人...
有心做,洗咩怕被人玩電話呢?
唔明電話怎可簡單測那經紀是否好?大家素味某面,電話中佢說到天花龍鳳都可以,總之一句小心綱上d agents,三唔識七不要亂出來見面,小心
ps:這是一個新聞區
如談論請轉移到
h ...
老父親銀行存養老款被騙 30萬元存款變成10年保險
新華社重慶2月13日專電(“中國網事”記者 周凱)
老父親去銀行存養老款,結果被騙買了保險產品,到期之後不但沒有收益,反而還虧了1.2萬元。近日,有網友發帖描述了父親“存單變保單”的受騙經歷引發網友熱議,數百名網友紛紛跟帖曬自己也被銀行和保險公司“忽悠”的類似遭遇,並呼籲相關部門加強監管,維護儲戶權益。
近年來,銀行在代理保險業務過程中誤導銷售、額外收費等亂象突出,“存單變保單”的事件時有發生。為此,中國保監會、中國銀監會于2011年3月7日聯合發佈《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下稱《監管指引》),明確規定保險公司人員不得派駐銀行網點,銷售人員不得誤導消費者購買保險產品。規定出臺近一年,為何難成保險銷售亂象“緊箍咒”?“存單變保單”現象為何仍屢禁不止?“中國網事”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30萬養老款竟成一張保單
網友紛紛曬被騙買保險經歷
近日,大渝網一則名為《網友訴說:老人30萬存款,沒了》的帖子引發網友熱議。發帖網友稱,父親去銀行存款,一名穿著類似銀行工作人員的人向父親介紹一款高息理財產品,不但三年後可收回本金、每年分紅,還免費贈送一份十年期的保險,老人信以為真,陸續存了30萬。三年之後產品到期,父親去銀行一查才知道自己30萬養老款買的是一份長達30年的分紅型保險產品,現在本金取出來不但沒有收益,還要虧1.2萬元。
此貼引發網友共鳴,“我婆婆也遭保險公司騙慘了”、“我媽媽也被騙過”……數百名網友紛紛跟帖曬自己也被銀行和保險公司“忽悠”的類似遭遇。網友“放羊的新星”說:“我也被他們誤導了,當時去銀行存錢,誤以為賣保險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稀裏糊塗就買了,每年交一萬,要交三年,保險期限10年,這不馬上要交第三次了,沒辦法還得交,現在如果退保的話就虧慘了。”
網友們對這種誤導儲戶購買保險的行為感到十分氣憤。網友“長大安”說:“無良啊無良,老人家的錢都騙!”網友“油條”說:“明明是保險公司,卻打著銀行的旗號,這種做法的確可惡,就是一種欺騙。”
一些網友表示,由於在買了保險後很難拿出有力證據證明是誤導銷售,所以維權十分艱難,不少上當者只能選擇吃啞巴虧。發帖網友說:“事情出了後,保險公司卻說,如果我們認為真的是保險業務員通過欺詐的形式,誘導老人購買保險的,就應該出示錄音證據。一個老人,怎麼又想到錄音呢?”
網友認為,除了要追究保險公司的責任外,銀行也難辭其咎,並呼籲相關部門加強監管,維護儲戶權益。網友“絨絨”說:“某些銀行,難道沒有責任嗎?某些機構難道真的不知道嗎?某些部門是不是也該出面管管了。”
“駐點”變“巡點”
部分銀行網點仍有保險公司人員常駐
針對近年來各地出現的“存單變保單”事件和糾紛,中國保監會、中國銀監會聯合發佈的《監管指引》規定,商業銀行網點銷售保險產品的應當是持有相關資格證書的商業銀行銷售人員,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全面客觀介紹保險產品,不得將保險產品與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等混淆,不得誇大保險合同的收益,不得誤導銷售或錯誤銷售。
一些網友稱,新規出臺之後銀行裏仍有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在推銷保險產品。記者近日走訪了重慶市數十家銀行網點發現,部分網點確有保險公司駐點。
在中國建設銀行(601939)重慶渝北支行大慶村分理處,記者問近期有哪些理財產品,一名女員工熱情地向記者介紹一款年收益率達7.5%、為期3年的理財產品。這名女員工穿黑色呢大衣,與銀行黑色西裝工作服十分相似,胸前還別有“大堂助理”的建行工牌,編號“80102”,但無名字。記者索要產品介紹,該員工邊遞宣傳單邊支支吾吾地說是建行和中國人保共同推出的理財產品,三年之後本息都可取出,且存得越長收益越高,最好存6年以上。記者問怎麼跟保險公司聯繫,該員工則爽快地說:“我就是保險公司常駐銀行的員工,如果我調動了還有其他員工常駐這裡,有什麼事情可以直接聯繫我們。”
新規出臺近一年,為何難成保險銷售亂象“緊箍咒”?“存單變保單”現象為何仍屢禁不止?
據銀行知情者透露,目前保險公司公信力差,穿著跟銀行職工一樣、在銀行網點銷售保險產品可以減少消費者的抵觸心理,在銀行推銷保險已經成為保險公司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同時,保險公司在銀行駐點會給銀行一定的費用和提成,能增加銀行中間業務收入。
重慶市保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可以實現雙方資源互補,在《監管指引》出臺前,不少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允許保險公司人員常駐銀行網點銷售保險。但這個過程中,誤導銷售、額外收費等問題所引發的糾紛也比較突出。文件出臺後,重慶市保監局聯合重慶市銀監局組織全行業自查自糾,對各保險公司和各銀行的整改落實情況進行抽查、暗訪,對違規的5家保險公司和3家銀行的8個網點進行了處罰。
重慶市保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一些保險公司對銀保專管員的管理模式由以往的“駐點”轉變為“巡點”,即一名專管員負責往返多個銀行網點之間,加大了監管難度。重慶市保監局提醒消費者,在確認自己被誤導購買保險後,應妥善收好憑據,及時到保險公司或者監管部門投訴。
加大違約成本、重塑公信力才是治本之策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些銀行職員並不反對保險公司人員在銀行網點常駐推銷保險產品,並認為這是“雙贏”,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地規範銷售行為。
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表示,從市場行銷的技術角度看,企業利用相關產業、相關行業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去擴展銷售渠道本身無可厚非,關鍵在於合法合理地利用這些銷售渠道。
“對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存在的問題進行規範是好的,但是不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值得商榷。保險公司利用銀行儲戶多的特點在銀行網點銷售保險沒有錯,既可以增加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收入,也可以為需要購買保險產品的消費者提供便利。銀行和保險公司作為企業是需要盈利的,如果強制用行政手段予以禁止,再加上監管不到位,必然會導致政策執行不力,監管部門的信譽受損。”廖成林說。
專家認為,目前銀保市場的問題是保險銷售混亂、誠信讓位於利益。廖成林建議,首先應從立法上加大企業的失信成本,對違約違法企業處以重罰,讓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次,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可通過監控設備、產品公示、要求保險銷售人員必須亮明身份等措施消除資訊不對稱,並加大維權意識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維權能力。
廖成林說:“儘管主管部門、法律法規有規定,但是在具體的利益面前,企業常常將誠信丟棄,其實質是違約成本太低、維權成本太高所致。只有疏堵結合、合理制定政策,通過加大違約成本、提高維權力度、規範市場行為,讓保險產品重獲公信力,才能從根本上剷除‘存單變保單’現象。”
康宏上市 死性不改
康宏上市 死性不改 [經濟日報] 2010年07月15日
本週一,政府建議成立獨立保險業監管局,一改以往由保險業界自我監管的做法,明顯是衝着保險經紀頻頻對產品作虛假陳述而來。其中為人詬病的康宏理財,更於本週二成功上市,至今仍死性不改,繼續以失實手法引客落疊。
康宏聯席董事麥恒生(左)銷售 101投資計劃時,漠視證監規定,展示一成六的高回報單張。
「真係估唔到咁差勁嘅公司,都可以上市!」曾在康宏買了 101投資相連保單的吳先生,大呻被經紀誤導,數年前投資了六萬多元,現已全數泡湯。
事實上,康宏的誇大銷售手法屢見不鮮,本刊以往亦收到多宗康宏的投訴;○七年更有兩名康宏經紀,因沒闡釋投資產品的風險,事件鬧上法庭,最後更被炒魷。
臨近上市,康宏近期銳意洗底,睇準明年起打工仔可就自己的強積金供款,挑選強積金供應商,故積極變身成強積金專家。惟實際上,銷售 101投資才是康宏的金蛋;根據其招股書資料,近三年的生意額,九成九來自銷售 101投資,銷售方法至今仍問題多多。
賤招 1 違規以超高回報引客
上星期,康宏的聯席董事麥恒生,約了扮客的記者在麥當勞進行銷售,他坐下即大讚公司信譽良好,去年營業額達一百億元(根據招股書,去年營業額只有四億五千萬元),之後便打開替記者度身訂做的計劃書,超過三十分鐘在假設每年回報有百分之九的一頁上游說,後來為增強說服力,又偷偷拿出兩頁文件補充:「其實我哋可以做到每年回報有一成六,進取啲,真係好容易賺大錢。」記者希望拿這兩頁附加文件回家一併參考,但他卻說文件敏感,只限即場查閱,不過仍強調:「 16%(回報)的做法只係中高風險,唔難做到。」
根據證監會的條例,經紀向客人講解投資回報時,假定回報的上限是百分之九,以免客人被高回報誤導,康宏經紀明顯違規。中大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李兆波直斥以一成六回報來銷售的手法不當,認為市面上難以找到一種投資工具,可長時間達到如此高回報,即使是恒指近廿五年以來,平均回報亦不到一成二。
康宏經常舉辦投資講座,又在旺區派報紙、以問卷調查方式獲取新客資料。
陳志強(左)是康宏理財的創辦人,仍持有約一成股權,但異常低調,在康宏亦非管理層。旁為早前被挖角加入康宏出任證券及資產管理部董事的黃敏碩。
解構 101
101投資保單的特點是人壽成分極低,投保人一旦身故,只獲保單現值的 101%作賠償,故一般人視之為純投資計劃。康宏則以中介人角色,替投保人揀不同保險公司的 101計劃,從中向保險公司抽取佣金。
以一份為期二十五年,每月供款三千元的 101計劃為例,全期供款九十萬元,經紀可賺百分之二點六作佣金,換句話說穩袋二萬三千多元。
賤招 2 銷售手法不盡不實
從事教育的李小姐,被康宏的經紀游說下,買入一份為期十八個月的 101計劃;惟事後才知保單年期長達二十五年,首十八個月只是硬性供款期,受保人在一年半後才可暫停供款,惟期內已供的款項不可調走,往後每月仍要付四十八元計劃費及每年扣取百分之六作行政費。
若在首十八個月內選擇暫停供款,則被視作終止保單,保險公司會將還未到期的使費一次過扣除,剩下的資金才退回給投保人。以一份原定二十五年期的 101計劃為例,假設投保人在完成年半供款後終止保單,只可收回一成三的供款。有仍在康宏任職的經紀表示,為了做生意,他們盡量避免提及此點。
賤招 3 專吼無知師奶
為了吸引不諳投資的顧客,康宏經紀多在街頭派報紙,並以問卷形式吸客,一旦發現投資初哥便大力猛谷,誘使其參加超越能力的投資計劃,當中以師奶至為危險。
本刊特意找來一名五十歲的師奶放蛇,她是私人補習老師,銀行雖擁有五十萬元現金,但收入不太穩定,除了強積金供款外,從未有投資經驗。康宏經紀聽過師奶的自我介紹後,即建議她買一份十五年期的 101投資計劃,每月供款八千元,買入印度及金磚四國等高風險基金,完全沒理會她的供款能力,一味拍心口強調:「我讀數學出身,唔會計錯嘅,信我啦!」
李兆波質疑康宏經紀如何判斷五十歲、收入不穩的師奶,有能力買長達十五年,月供八千元的投資計劃。他續指經紀建議師奶所買的基金,全屬高風險性質,在風險管理的角度,做法絕不恰當。
投資盈富更好
其實,除了 101計劃,市面上還有不少月供投資選擇,例如在銀行月供股票或基金,收費皆遠低於 101計劃。就以在滙豐購買月供股票為例,每月佣金只是投資額的 0.25%,最低費用為五十元;此外若要額外調高某月的供款或暫停計劃,費用亦是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