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家庭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子爵府

積分: 13296


發表於 04-4-6 16:27 |顯示全部帖子

《受難曲》爭議背後 - 李耀全博士 ( 比較正面的回應 )

談天說道04年第12期﹕《受難曲》爭議背後 (2004/3/22)

撰文:李耀全博士 (心理治療師、香港建道神學院教授)

   二零零四年二月廿五日適逢筆者正在加拿大溫哥華教學,有幸與愛兒家冕一起在《受難曲》首映那天搶先看了這部由荷李活著名影星米路吉遜導演的影片。當日父子二人看完這部影片後,所受的震撼令我們良久不能離開座位,剛看完的片段一幅一幅的在腦海中湧現,歷歷在目。這部影片已將耶穌受難的史實永遠烙印在我的心板上,正如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據傳在看完影片試映所說:「如昔日,就如今。」(As it was, so it is!)


   回港後知道我看過這部影片的朋友都問我對這片的感受,令我處於兩難。一難是不想為未看這部電影的人解畫太多,免得奪去他們第一手觀賞的感受。二難是不能不說出一些重要的提示,免得看這部電影的人沒有足夠心理的準備而導致不良的後果與反應。故此本文分兩部(第一部今期刊出),一是提出一些重要的觀賞指引,為觀眾作好心理準備;二是為觀眾觀賞電影後提供一些具體的影評討論。若讀者能真的先按指引觀看後分析,便能盡情享受片中的情節與其特殊的果效,並且在看後進入更深入的欣賞與領受。到底這影片的爭議性何在呢?它對信仰與人生有甚麼啟迪呢?

觀賞指引

一、暴力的片段

   我最常被問及的問題是這影片是否有很多暴力的片段。答案是「絕對是的!」這片在北美的評級是 “R-rated”,即等於「三級片」,這完全是因為片中有不少長時段持續暴力的片段。觀眾要記得這部電影的故事與其他耶穌生平的影片不同,它是集中捕捉耶穌在世最後的十二小時受難的經歷,故此導演刻意細膩地展示福音書有關耶穌受難的情節,由祂在客西馬尼園懇切禱告的掙扎及被捕,直至祂在十字架上最後一口氣為止,都淋漓盡致地搬到大銀幕上。

   片中最殘暴、殘酷和殘忍的鏡頭可說是主耶穌基督被鞭打的情境。彼拉多為了滿足當時被煽動而對耶穌高呼仇恨口號的暴民,聲稱要責打耶穌(路加福音廿三章16、22節)。但群眾仍然不滿意,結果耶穌在被鞭打後就交給人們釘十字架(馬太福音廿七章26節)。其實耶穌早已三次預言而在第三次特別強調將會被定死罪、戲弄、鞭打……(馬太福音廿章18節)影片一開始便引用《聖經》〈以賽亞書〉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因他受了鞭傷,我們才得醫治。」(以賽亞書五十三章5節)故此耶穌受鞭打之痛絕對是忠於聖經的記載,而昔日羅馬兵丁的確常用有極大殺傷力的鞭打器具折磨罪犯,故把真實的故事情節搬上銀幕實在是無可厚非。不過這套影片實在是拍得太迫真了,故此小孩實在不宜觀看(十三至十八歲的少年亦最好有成人陪同)。心臟虛弱不能受刺激的成人也最好閉眼不看這些片段,唯恐受不住驚嚇。耶穌被打成遍體鱗傷的確是觸目驚心,但願它帶來的是正面的效應,讓我們深深體會昔日耶穌為我們世人的罪受難忍受皮肉之痛,是付上沉重贖罪的代價!

二、反猶太人的指控(Anti-Semitism)

   在這影片還沒有在北美上映前的一段日子,另一指控是這部電影助長了反猶太人的情緒與意識。控訴者多是猶太人,而控訴是指這影片刻意抹黑猶太人,強調是猶太人殺害基督教徒所信的耶穌,延續加深歐美非猶太人歷代對猶太人的排斥與仇恨。究竟這控訴是怎樣的一回事呢?它應否影響我們怎樣看這一套影片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導演米路吉遜來自一個天主教的家庭,但在他作影星的路上事業最高峰的時候卻是遠離神,陷入了人生最低的幽谷。就在他人生最幽暗的時刻他回到童年信仰的根基,重新肯定他天主教的信仰(單是這經歷已非常有助於探討生命的意義)。在決定自費製作這部影片時,他稱之為「愛心之舉」(Labour of Love),並且親力親為(按聖靈給他獨特的異象),花了十二年時間研究聖經,全面投入影片的製作,由參與劇本的寫作,參與演出片中一些重要的鏡頭,至導演。他還高調表明自己天主教徒的身分,接受傳媒訪問。換言之,這影片從一般娛樂的影片被提升到一部極重宗教意味的電影,重構歷史故事,有如紀錄片一般。

   這片把當日猶太教的祭司與宗教領袖對耶穌的仇恨與敵意捕捉得細緻入微。他們的虛偽與詭詐、老狐狸的政治手段、非置耶穌於死地不休、人面獸心的表現,都搬上銀幕。暴民在他們的左右之下,群情凶湧,確實使觀眾對當時的猶太人反感,甚至憎恨,而這種情操亦與一些反猶太人情緒相若。不過劇本的情境百分之一百是取自聖經的記載,並無誇大之嫌。更重要的是耶穌本身也是猶太人,準確地描述昔日猶太人不接納猶太人拿撒勒人耶穌為他們等待已久的彌賽亞(即基督,受膏作猶太人救主)。既是如此又怎會被詮釋為反猶太的舉動呢?其實導演的目的是相反,盼望這套電影就是猶太人耶穌給全世界的福音(故此全片是用亞蘭文〔Aramaic〕即當時猶太人日常用的土語,拉丁文〔羅馬人用的語言〕和希伯來語)。

   從所有觀眾的角度來看,這套影片確有深厚的價值。導演自己曾這樣分享他的夢想說:「我希望藉著這部電影能夠激勵大家的思想,和令不同宗教信仰的觀眾反省。我最終的希望是電影所給予的信息是重大的鼓勵,而耶穌的犧牲能夠喚醒容忍、愛和寬恕。這些都是現今世界所需要的。」

   「信、望、愛」就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信息,但願我們從這部電影的觀賞,學習人人和好、人神和好之道。正如主耶穌親自告訴我們說:「我把這些事(祂受難的預告)告訴了你們,好讓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且使你們的喜樂滿溢。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人為朋友捨命,人間的愛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約翰福音十五章11至13節)

「《受難曲》鑑賞」將於四月五日《談天說道》福音專輯刊出

文章載自2004年3月22日《談天說道》—專題
...你們不要憂愁,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 8:10)


大宅

積分: 2326


發表於 04-4-7 10:40 |顯示全部帖子

Re: 《受難曲》爭議背後 - 李耀全博士 ( 比較正面的回應 )

多謝分享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