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網上求職騙案?
騙徒透過不同網上社交平台、討論區或即時通訊軟件,刊登招聘貼文吸引應徵人士,並以不同藉口誘騙他們繳交費用、保證金或其他款項,其後失去聯絡。
https://cyberdefender.hk/online_employment_fraud/?playlist=07f5898&video=cf78f62
騙徒經常利用求職人士求職心切或一時大意,騙取他們的金錢或令他們蒙受其他損失。他們的行騙手法層出不窮,求職人士必須保持冷靜、審慎,以免墮入圈套,招致損失。
以下的宣傳短片提及一些常見的求職陷阱及如何避免墮入騙局的貼士,歡迎瀏覽。
http://www.isd.gov.hk/chi/tvapi/14_ld192.html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行騙手法,遇到這些情況時便要提高警覺,有需要時應尋求意見或協助。
有些推銷或傳銷公司刊登薪高佣厚的招聘廣告招攬求職人士,並在面試時,極力游說他們購買貨物,加入傳銷行列。求職人士更可能被游說以信用卡透支,或被轉介到財務公司借貸。其後求職人士須償還借款及利息,部分無力償還的人士可能遭申請破產。求職人士若發覺工作涉及每層分佣(即所謂層壓式推銷)而售賣的貨品又較市面昂貴;或被要求繳交大筆的入會費用;及被游說招攬會員(包括親友及同學)成為其下線員工,從而賺取利潤,而非著重產品銷售的工作,便應拒絕受聘。
不少娛樂場所暗中經營色情業務。這些場所往往利用高薪厚酬來吸引求職人士。求職人士在簽約後,才知道實際的工作情況。求職人士簽署任何文件時必須提高警覺,清楚查詢申請空缺的詳細職務,避免受到誤導誘騙,從事色情活動。
有些自稱代表模特兒公司或配音公司的人士,透過互聯網進行招攬或在街上接觸路人,藉詞對方適合拍攝廣告或當歌星、明星、試身員等,誘使他們付款報讀訓練班,參加美容療程或健身課程,甚至繳交試鏡費、推薦金和保證金等。求職人士其後可能不獲安排工作,繳付的費用亦被沒收。部分人士更可能誤墮色情陷阱。
有些不法之徒利用外匯投資或推銷公司名義,高薪聘請文員、抄寫員和清潔工等。求職人士入職後,會被不斷慫恿參與投資活動,甚至轉職投資工作,騙徒更會誘使他們把自己、家人及朋友的金錢作投資,最終以投資失利為名,騙取金錢。
有些騙徒假借招聘為名,向求職人士套取重要的個人資料,例如身份證、銀行戶口及信用卡的資料。其後,利用獲取的資料圖利或假冒該求職人士,向銀行或財務機構申請借貸,求職人士不但無辜負上債務,甚或被申請破產。
一些不法之徒喜歡利用青少年替他們進行非法勾當,例如販運毒品、售賣翻版、冒牌或虛假貨品、從事牴觸法例的水貨活動、進行非法募捐、追收高利貸、提供銀行戶口協助洗黑錢等,以便一旦被警方查捕時得以脫身。求職人士必須小心,以免被人利用從事不法活動,惹上官非,影響前途。
有些騙徒亦會假借招聘為名,以各種理由和名目向求職人士徵收不合理的費用,例如登記費、資料處理費、行政費和工作證件費等。如遇到未上工、先付費的要求,應三思及與家人朋友商量。
求職時如被指未具備有關空缺的入職條件及需要自費報讀訓練班或其他課程提升技能才可獲聘,宜提高警覺,這很可能是以騙財為目的的假招聘。
網上招聘日趨普及,騙徒會利用網上討論區、社交網站或流動手機應用程式,發佈虛假招聘廣告。騙徒會在面試期間騙取求職人士財物或套取個人資料,繼而盜取求職人士銀行存款或以騙取得來的資料進行不法活動;或是聲稱招聘網上兼職,承諾求職人士代購網絡遊戲點數卡可賺到服務費或佣金,待求職人士提供點數卡序號及密碼後,騙徒便將點數變賣和失去聯絡,求職人士因而招至金錢損失。求職人士必須對來歷不明的招聘廣告提高警覺,不要被待遇過度優厚的廣告迷惑。網上求職過程中,如需要提供個人資料,請考慮僱主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有否過度收集個人資料之虞。大家應好好保管個人資料,以免被人盜用。
雖然不法之徒行騙的手法很多,但只要小心謹慎,不輕舉妄動,便可避免受騙和蒙受損失。
以下是一些偵破工作陷阱的方法:
求職時應持踏實的態度,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要隨便相信「無需經驗、學歷」,又「人工高、福利好」的招聘廣告,應留意空缺工資與所需條件是否合乎現實和市場水平。對公司背景資料、空缺職責或行業亦應有基本認識。
前赴面試,要緊記個人安全,避免獨自到異常偏僻的地點面試,並應留意面試過程是否過份草率。遇到「一見即請」,或只須填寫簡單個人資料,不用面試的工作,無法交代清楚明確工作內容,便應提高警覺。
若被要求繳付任何費用,應該問明用途。正當公司一般不會要求僱員負擔任何費用。此外,如遇公司職員或管工等要求收取介紹費等以換取工作機會,亦應果斷拒絕,並盡快向廉政公署舉報。行賄受賄同樣犯法,任何人為了尋找工作而向他人行賄,會因此而觸犯《防止賄賂條例》。除金錢以外,在求職時亦不要隨便交出個人重要文件,包括身份證、銀行卡或支票等。
簽署任何合約或文件前,要細閱所有條款,包括員工手冊。如有不清楚的地方,不要立即簽約,可要求帶走合約仔細研究。正當公司會容許準獲聘者有充足時間細閱及考慮合約內容。
若有任何懷疑,不要簽署任何協議或授權文件,如銀行授權書,以免招致損失。
若已受聘,應注意工作內容與招聘廣告或面試所述是否相同。亦要留意僱主有否游說你轉任其他涉及投資或買貨推銷的工作。若果僱主提出無理要求,應斷然拒絕,更不要替僱主進行非法工作。若涉及刑事罪行,有機會被留案底,影響前途。
多留意新聞時事,識辨騙徒的行騙手法,並要充分認識僱員權益。若有任何懷疑或不懂處理的地方,應諮詢家人或朋友的意見,有需要時可向相關政府部門/機構尋求意見或協助。
【星島日報報道】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人員,日前拘捕9男7女涉嫌「串謀欺詐」及「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涉款398萬港元。騙徒於網上求職平台發放虛假的求職廣告,但在工作前先收取介紹費。有南美洲商人上當,損失達210萬元。
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聯同各大總區,在過去2個星期突擊搜查全港多處,成功搗破最少4個詐騙集團,拘捕17男女,包括3名集團主腦。而被捕的17男女為17至52歲,受害人36名,涉及27宗詐騙案,涉款398萬元。
一宗涉及最大宗金錢損失達210萬。有在港的南美洲商人,看見貼文聲稱可投資賺快錢,事主只要協助將資金轉移,每宗滙款可賺5%的佣金報酬,但必須繳交210萬元保證金。商人不虞有詐,結果錢一到騙徒在香港銀行戶口後,對方即失去聯絡。
最年輕的受害人為一名11歲女童,見到招聘製作鑽石畫,於是主動找上騙徒。對方要求先將120元存入電子錢包作手續費,女童於是照片,騙徒即人去財失。
一名在職女子遭騙徒騙取身份證及個人資料,並到財務公司借50萬港元高息貸款,其後又被游說透支信用卡購買金飾,最終損失逾60萬港元。
警方在行動中同時撿獲電腦、手機、銀行文件及提款卡,被捕人士涉干犯「串謀欺詐」及「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現暫准保釋候查。
警方指,騙徒以漁翁撒網方式,利用網上平台或手應通訊程式,發放招聘貼文,聲稱人工高,但學歷或工作經驗要求低,而且不涉及罪案或色情活動。部分受害人被要求買貨或墊支購買貨物的款項,但騙徒在獲得匯款後,就失去聯絡。
警方指,今年首季共接獲46宗網上求職騙案,比去年同期上升1.5倍;受害人共損失360萬港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1倍。去年騙案的受害人年齡為11至78歲,超過9成為40歲以下人士,受害人多數為學生、白領人士及無業人士。
警方提醒市民要透過可信賴的求職途徑尋找工作,應了解聘請公司的背景及工作性質。警方指任何人觸犯「串謀欺詐」罪或「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最高刑罰分別為判監14年及10年。
2018年4月23日 8:14
2018年6月月24日 7:30
【星島日報報道】誤信發展潛力媲美「微信」,本港31名市民懷疑墮入涉及收發短訊的網上層壓式傳銷騙局,涉及款項約4000萬港元。有苦主投資200萬港元,最終只換來相等於市值800港元的英國公司股票。 警方接獲15名市民報案,懷疑遇網上傳銷騙案。
警方表示,接獲15名年齡40至73歲女子報案,指參與一間公司的投資計劃,但自去年4月起未能收到相關的投資回報或取回本金,涉及大約700萬港元。警方暫時將案列作「求警調查」處理,未有人被捕。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恆鑌接獲31名市民求助,並估計在本港的懷疑受騙人數多達400人。陳恆鑌引述苦主指,2016年經朋友游說,向一間聲稱在英國上市的公司匯款1.5萬美元(約12萬港元),並下載名為「密語」(metalk)的社交平台應用程式,每日在平台收發指定數量的訊息後,即可獲得4.3倍回報,同時鼓勵苦主積極發展「下線」,吸納更多人加入。
苦主指,有關公司為求令投資者信納其實力雄厚,以聯合國或上市公司等字眼作招徠,又聲稱「密語」發展潛力媲美另一個通訊程式「微信」。
據稱回報的計算方法是,每日發150個短訊和接收30個短訊,每日最多有54美元(約420港元)回報,及領取介紹回佣,短期內獲取的回報便高達4.3倍。
不過,苦主到去年4月收到涉事公司通知暫停業務,無法取得現金回報,而之前投資的資金,會獲發一家英國上市公司的股份。有人投資200萬港元,只換取相等於市值800港元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