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11


大宅

積分: 1282


1#
發表於 25-3-5 11:3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fanfanfanny 於 25-3-14 16:32 編輯



伯爵府

積分: 16564


2#
發表於 25-3-5 11:59 |只看該作者
學校環境都係困獸鬥
四季如春,真人一日立一萬功,一年創一千奇蹟,每日總食物量300g,天天做勝利女神,中年都貌若春季少女,無論生活多一點事物或少一點事物,就100%駕馭它們,然後行得更順風,練成金剛不壞身,百無禁忌。


洋房

積分: 62


3#
發表於 25-3-5 12:07 |只看該作者
聽左一部分,我一見到呢啲新聞就知道係學校壓力(學業壓力/朋輩關係),父母又無足夠關心支援之余,甚至可能係無意中增加學童壓力,令佢哋無助下出現輕生嘅行為。
子女有咩事,最傷心一定係父母,特別而家好多獨生子女。


大宅

積分: 1282


4#
發表於 25-3-7 16:5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fanfanfanny 於 25-3-14 16:32 編輯
fanfanfanny 發表於 25-3-5 11:36




禁止訪問

積分: 111


5#
發表於 25-3-7 18:38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伯爵府

積分: 18908


6#
發表於 25-3-7 19:08 |只看該作者
fanfanfanny 發表於 25-3-5 11:36
https://www.youtube.com/live/yJYB17hREh8?si=_ofaFhrBkZ6jXYeG

我不是周華山粉絲也不認識他,不是幫他宣 ...

催谷成績嘅風氣迫死好多未來社會嘅主人翁,呢一代應該好好反思


侯爵府

積分: 22085


7#
發表於 25-3-7 19:10 |只看該作者
香港啲學童生活太幸福
所以抗壓力差好容易就要輕生


大宅

積分: 3553


8#
發表於 25-3-7 19:25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apollosmile 於 25-3-7 19:25 編輯

來自Deepseek

學童輕生是極度令人痛心的社會議題,背後往往反映多重複雜因素,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與介入。以下從成因、社會現狀及應對方向分析:

---

### **一、成因探討:多重壓力下的脆弱群體**
1. **學業壓力過載**
香港教育制度競爭激烈,部分學童長期處於「成績至上」的環境,家長、學校甚至社會的期望形成無形枷鎖。補習文化、公開試壓力(如DSE)可能令學生感到窒息,尤其當自我價值與學業成績過度綑綁時,容易產生絕望感。

2. **家庭關係疏離**
忙碌的家長可能忽略情感陪伴,或過度以「成就」衡量親子關係。缺乏傾訴對象的學童,容易將情緒內化,甚至認為「不被理解」。

3. **社交與網絡困境**
• **校園欺凌**:言語或身體欺凌可能摧毀自信心,尤其若未被及時發現。
• **網絡世界影響**:社交媒體的比較文化、網絡暴力,或接觸自殺相關的負面信息,可能加劇心理危機。

4. **心理健康隱患**
憂鬱症、焦慮症等未被診斷或妥善治療的情緒問題,可能因缺乏認知與支援而惡化。

5. **社會價值觀衝擊**
部分青少年對未來感到迷茫,認為「努力未必有回報」,尤其在經濟壓力、住屋問題等社會背景下,產生無力感。

---

### **二、香港現狀:數據與隱憂**
- 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近年青少年自殺率呈上升趨勢,15歲以下學童個案尤其引起關注。
- 學童求助意識薄弱:許多個案中,當事人未曾向他人透露輕生念頭,或僅以隱晦方式表達(如社交媒體發文)。
- 支援資源不足:學校輔導老師比例偏低,社區心理健康服務輪候時間長,未能及時介入高風險個案。

---

### **三、應對方向:從預防到支援的系統性行動**
1. **家庭層面:重建情感連結**
- **接納取代批判**:避免將成績視為唯一價值,多關注孩子的情绪變化(如失眠、食欲驟變、逃避社交)。
- **學習「有效傾聽」**:不急於提供解決方案,而是以「我在乎你」的態度接納感受,例如:「你看起來最近很累,想和我聊聊嗎?」
- **破除「求助羞恥」**:主動向孩子傳遞「尋求幫助是勇敢的」,並共同了解心理健康資源。

2. **學校層面:教育制度與氛圍改革**
- **推動全人教育**:減少功課量與測驗頻率,增加生命教育、情緒管理課程。
- **建立「安全網」機制**:培訓教師識別高危學生(如突然成績暴跌、自我封閉),並與專業機構合作介入。
- **同儕支援計劃**:鼓勵學生擔任「關懷大使」,打破「旁觀者沉默」,營造互相支持的校園文化。

3. **社會層面:完善支援體系**
- **增加資源投放**:縮短公營精神科輪候時間,推動「校園心理醫生」常規化。
- **媒體責任**:避免細節化報道自殺個案,防止模仿效應;多宣傳康復者故事與求助途徑。
- **社區網絡建立**:發展地區青少年中心、線上輔導平台(如即時聊天服務),降低求助門檻。

4. **個人層面:培養抗逆力**
- 教育學童辨識負面思想(如「所有問題都是我的錯」),練習正向思考。
- 鼓勵發展學業外的興趣(如運動、藝術),建立多元自我價值。

---

### **四、危機信號與即時行動**
若發現學童有以下跡象,需提高警覺並主動介入:
- 突然放棄珍視的物品、寫下道別信
- 頻繁提及「死亡」「消失」等字眼
- 長期情緒低落、自我封閉

**即時應對:**
1. 保持冷靜,直接詢問:「你是否在考慮傷害自己?」(迴避問題可能錯失救援機會)
2. 陪伴並確保其安全,移開潛在危險物品。
3. 聯繫專業人士:學校社工、精神科醫生或求助熱線(如「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

### **結語:需要一場溫柔的革命**
學童輕生並非個人脆弱,而是社會系統失能的警號。從家庭到政策層面,需摒棄「頭痛醫頭」的思維,正視成長中的情感需求與結構性壓力。唯有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的生存價值」,才能真正築起防止悲劇的防線。


大宅

積分: 1282


9#
發表於 25-3-9 22:23 |只看該作者
apollosmile 發表於 25-3-7 19:25
來自Deepseek

學童輕生是極度令人痛心的社會議題,背後往往反映多重複雜因素,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與介入。 ...

多謝Deekseek大神,多謝JM回覆


大宅

積分: 1282


10#
發表於 25-3-14 16:1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fanfanfanny 於 25-3-17 19:14 編輯
apollosmile 發表於 25-3-7 19:25
來自Deepseek

學童輕生是極度令人痛心的社會議題,背後往往反映多重複雜因素,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與介入。 ...



首頁
1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