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思more人——超高薪招人才不出奇
2008年6月12日
這幾天,各大媒體、以致全城市民都在鬧烘烘地討論同一話題:那班剛任命的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究竟「值不值」每月支取二十多萬月薪?那位二十八歲的年輕人,又有何能力收取十多萬的公帑呢? 我不想在這裏作出無謂的政治討論,我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遇過的例子。 二十三年前,IBM在香港招聘見習生。IBM是世界級的電腦公司,吸引了超過七百名學生報名,結果他們最終從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取錄了四位應屆畢業生。這四名脫穎而出的同學,月薪為八千元,是當時大學畢業生平均薪酬水平的雙倍。 為甚麼像IBM這樣的大公司都要出動較市價高出一倍的人工呢?他們的想法是,要聘請當年最出色的人才,就必須付出多一點金錢。 當年,普遍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薪酬約為三、四千元,如果成功考入政府做行政主任(AO),起薪點比IBM還要高,有二萬多元。 我們公司於二○○○年開始推行管理見習生的招聘計畫。在二○○三年香港受非典型肺炎肆虐時,經濟發展的情況非常的不樂觀,很多大學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工作,人工都不見得理想。但是,我們仍然以一萬五千元月薪進行招聘大學生。我們的想法就如當年IBM一樣,要挑選最好的人才。當年我們請了八位同學,今天,當中五位已經離開了公司。我敢說,現職的三位同事表現絕對出色,亦非常有潛質在未來的三至五年內晉升為集團內最高的管理階層。試想,當年若非付出較市價七、八千元高出一倍的一萬五千元月薪,我們怎可能會吸引到這批優秀的人才呢? 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究竟會有多大的能耐去賺取這份高薪呢?其實,從幾小時的面試中,我們又怎可能肯定得到他們的能力和態度會否適合這份工呢?但問題很簡單,如果你連博一博的勇氣都沒有,你就一定不會找到理想的人選,亦不會請到好人!就算這次你輸了,真的選錯了人,又何妨?經過這幾年的見習生招聘,我們在許多大學中已建立了對人才要求高的「形象」,吸引到有志向的人前來一試。所以,我們的眼點不是短視地看這批人請得對不對,而是長遠來說,我們企業有沒有吸引優質人才的能力。 王維基 我都觉得...为什么不给机会睇一睇巨地做成点呢...唔掂再闹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