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榜可煮飯、煮粥及蒸蛋的可攜式蒸煮飯盒近日吸引不少市民選購,惟本報購入四款平價的多功能飯盒,並委託專家測試,發現其中三款樣本的表面溫度過高,達致攝氏八十度至九十度,容易灼傷皮膚。煮飯期間,更發出陣陣「膠味」,專家警告,容器內溫度超過攝氏一百度以上,會釋出塑化劑及雙酚A污染食物,隨時致癌。

最近坊間攤檔及網店售賣多款可攜式蒸煮飯盒,記者購買四款價錢介乎三十元至五十元的飯盒,其中三款具蒸煮功能,餘下一款則只可用作翻熱食物。記者將四個飯盒交予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鄭家偉進行安全測試,結果發現只可翻熱食物的樣本二,在加熱期間表面溫度為攝氏三十四度;而其餘三個具蒸煮功能的飯盒,鄭先在容器內放入清水模擬蒸煮情況,運作十分鐘後,樣本一及樣本四的表面溫度已分別上升至攝氏八十三度及八十度,樣本三更高達攝氏九十度,反映樣本隔熱功能不足。
升逾150℃方「跳掣」
鄭隨後再測試飯盒在「煲乾水」後的安全情況,雖然其中三款均設有防止過熱的「跳掣」功能,惟樣本一及四的發熱器要待溫度升至高逾攝氏一百五十度才會「跳掣」。另外,測試結果顯示,在運作期間,位於樣本一、三及四的發熱器旁塑膠部分,溫度分別高達攝氏一百六十九度、一百一十九度及一百四十四度,容易釋出有害物質。鄭解釋,一般塑膠的溶點為攝氏一百三十至二百六十度,但內裏有害物質如塑化劑及雙酚A會在溫度超過攝氏一百度後釋出,加上溫度愈高,釋出速度愈快;亦可能隨「倒汗水」沾染盒內食物。
皮膚科專科醫生侯鈞翔指,皮膚接觸攝氏四十五度以上的物品會導致灼傷,令皮膚出現水泡、紅腫等徵狀。就飯盒表面溫度過高問題,樣本四的設計工程師表示,該產品已取得國家安全認證,但由於飯盒外層只有一層,不能避免表面溫度過高問題,已在產品上印有警告標語。樣本一及四的廠商則未有回覆。
機電工程署發言人指,署方在過往三年的巡查中,沒有涉及電飯煲的檢控個案。
資料來源: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