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長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大宅

積分: 1084


1#
發表於 08-12-15 13:58 |只看該作者
仔仔很"燥"時常用手打人,如何管教

唔知有無小朋友係咁

1) 有小朋友取走仔仔玩具, 打人地頭仔, 尖叫
2) 同我有身體接觸的朋友/爸爸/等等, 都要拉開我, 唔可以黏咁埋, 推開人地, 同用手打人地
3) 我d朋友同佢握手, 佢打對方
4) 印印姊姊同佢換片,著衫,等等,都打人地

已經即時同佢講唔可以咁, 同對方講 sorry, 佢都會點頭,
bb話講sorry, 但轉頭都係唔記得.

總知皮氣很差, 應如何教,同埋點解呢


大宅

積分: 1167


2#
發表於 08-12-17 00:22 |只看該作者
我囡一樣大, 情況完全一樣, 只係佢仲要我好費時間心思唇舌才勸得掂佢講sorry或呵返/錫錫返人地.
前兩天做節剛跟嫂嫂弟婦們交流這問題, 原來他們的孩子 (當中有些是公認較斯文和文靜的)大約在這個年齡都有類似的表現. 她們的意見是, 不用太擔心, 但教是照教, 例如佢舉手打人時要捉住佢手話:放低手, 唔可以 (總之係用行動協助佢做正確的行為). 至於你說的1&2係同佢地而家的心智發展有關 (自我觀念). 等佢過左呢個階段, 加上語言發展 (表達+理解) 較成熟時, 就會改善. (呀, 仲要响佢唔打人時大讚佢)


大宅

積分: 1167


3#
發表於 08-12-17 00:22 |只看該作者
(文章轉貼)



你1歲的小寶貝是不是開始揮起他的小拳頭來發動攻勢了?如何應付那些攻擊力強的小傢夥呢?

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挨兒子的小拳頭的滋味,鬧鬧的媽媽記憶猶新。“那是在他14個月大的時候,有一天我們開車出去玩,路程比較遠,大約需要兩個多小時。爸爸在前面開著車,我和兒子坐在後排。才走了一半的路,鬧鬧就開始變得有些急躁不安了,我趕緊想辦法安撫他。誰知,他突然一巴掌打在我的胳膊上,力量不重,但是卻使我印象深刻。”

“我驚奇地問他:‘你打媽媽呀?’他看了我一眼,毫不猶豫地打了第二下。當時我雖然口頭上淡淡地說了句‘不能打媽媽’,心裏其實很生氣。鬧鬧開始哭起來,我又不得不趕緊安慰他。當時,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挑釁的寶寶,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孩子打人的這件事。但是,我發現他打完人反而更大膽了。”

打人是一種試探和情緒反應

對於1到2歲的孩子來說,類似鬧鬧這樣的攻擊行為非常普遍。有時候孩子打人,看不出有任何的理由,他們常常懷有一種玩的心理去試探自己的行為能力,或者試探大人們的反應。打完人,他們就等著看下面將發生什麼事情。對他們來說,打人是正在進行的一項重大試驗。

另外,孩子打人也是帶有很強烈的情緒因素的。想一想1歲孩子們的生活世界,你就會發現,寶寶的每一天都在努力掌握各種新的技能,遇到他們不熟悉的各種情形。因此,打人成為了孩子們表達挫敗感,或者遭受打擊後的複雜情感的一種方式。

打人是因為無法用語言表達

當一個4歲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之後,他會說:“還給我!” 但是,1歲的孩子還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語言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於是就用拳頭來代替語言。而且,一兩歲的孩子也意識不到打人會傷害別人,即使大人告訴他別人會疼,這麼大的孩子也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避免攻擊的辦法是防患于未然

由此可見,阻止孩子打人行為出現的最好方法應該是防患于未然。父母應該仔細觀察是什麼促使孩子產生了打人的慾望,然後搶先有所行動。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累了或者餓了以後就會愛打人?還是當他在人多的場合愛攻擊人?或者是當他去一些陌生場所的時候?

如果帶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遊玩,無論是在途中還是到了終點,父母都要確保自己的孩子按原來的習慣午睡,併為他準備一些小甜點。如果你的寶寶以前就因為想要好朋友喜愛的玩具而打了人,那麼就告訴那個孩子的媽媽當他們一起玩的時候,把這根“導火線”藏起來。

父母不要過度反應也不要懲罰

即使這樣,你所做的一切也並不能完全杜絕孩子的打人行為。一旦打人事件發生了,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有過分強烈的反應。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這些反應,對打人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變相鼓勵。父母過於強烈的反應恰恰是向孩子錶明瞭攻擊是解決衝突和引起注意的一個非常恰當的方法。懲罰也是白費力氣,1歲的孩子還不能把父母的做法和自己的行為聯繫到一起,還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對2歲以下的孩子進行任何處罰都是沒有作用的。

另外,父母態度的前後一致性至關重要。比如說,當孩子打人的時候,父母不能這次還無所謂呢,下次就生氣了。

那麼,當打人事件發生後,父母該怎麼辦呢?

1 首先要保持冷靜。 當你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那麼你的孩子就會向你學習,在緊迫關頭保持耐心。

2 然後表達你的想法和感受。 關心一下被你孩子打的小朋友,即便被打對像是自己也要表現得很關心。而且向孩子解釋打人使其他人受傷了,使你的孩子明白他的打人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告訴孩子被打的胳膊很疼,也會使小朋友或者父母很傷心。

3 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 打人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應該向孩子錶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靜但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能打人……。”要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了。另外,強制性地讓孩子錶示道歉並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4 給孩子提供一個可選擇的替代攻擊的方法。 對於學會說話的孩子們來說,使用語言是一個替代武力的好的建議。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說“讓我玩玩你的玩具”。

5 表揚孩子積極的努力行為。應該尋找機會鼓勵孩子,可以誇獎他“和小朋友分享真好”,“這次沒有打人,非常棒!下次再試著這樣做。”

6迴圈往復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父母不要擔心孩子打人行為的重現,1歲的孩子需要花很長時間學會不打人,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的忍耐性,鍛鍊自己皮膚的抗攻擊性,加強自己的幽默感。


大宅

積分: 1167


4#
發表於 08-12-17 00:23 |只看該作者
(文章轉貼--2)

對待一歲“暴力”寶寶,只有先應該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這是許多媽媽的煩惱,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然而專家解釋: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另一方面,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另外,專家指出:對待一歲“暴力”寶寶,只有先應該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武力背後鮮為人知故事
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為自己解釋,所以對“他為什麼要咬人?”一直讓我們困惑。現在讓我們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孩子不得不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貧乏的語言表達能力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的溝通,所以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達,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時,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訴他“別著急,媽媽會幫助你的”,這樣他就不會把怒火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他正在學習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負,他會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
口腔發育的需要
專家解釋說,一歲左右的寶寶,口腔內牙齒、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育,他很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裏咬,可以幫他緩解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另外寶寶在學習說話的時候,也很喜歡把能抓到的東西放到口中,當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好像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得到準確的認識。
孩子的因果試驗
很多爸爸媽媽都想知道,為什麼一旦孩子們和玩具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可怕的哭鬧聲,為什麼他們每個人拿到自己的玩具還不能安靜呢?答案很簡單,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帶給他樂趣之外,還意外的發現他的行為可以帶來不同的後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會有事發生”。所以他總是不斷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周圍事物。
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間
一歲左右的寶寶,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所以他經常會發現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擠到一個小空間裏。出於一種條件反射,他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對身邊的小朋友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這樣就可以確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了。
寶寶正感到情緒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泄不滿情緒。比如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他的心情就會很糟糕,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孩子之間互相打鬧。另外,一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各項技能的時候,當他遭遇失敗時心情會跟著變壞,打人的行為就很容易出現了。
爸爸媽媽的和平戰略
對寶寶來說,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認識周圍事物的一種平常的方式。所以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停止這種行為。而你所要做的是保證孩子的安全,讓他在這些攻擊行為中免受傷害。
告訴孩子“不”
當孩子行為可能發生危險時,你應該及時制止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但不是威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會受傷的。”然後用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個動畫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煩躁想攻擊別人的時候,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比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便處置,還可以教她使勁跺腳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或者教會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邊尋求幫助。
別讓孩子從攻擊中獲得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生理特徵。一旦他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麼他就可能把攻擊別人和取得玩具聯繫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的方式和人交流。
相對打人的寶寶來說,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寶寶
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時,最好給受傷的寶寶更多關注:吻一吻受傷一方的小傷口,詢問他有沒有問題。然後,用堅定的語氣對欺負人的寶寶說:“不許咬人。咬人會讓別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別人咬然後又去咬別人的話,千萬不要懲罰孩子。
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
當孩子沒有依靠攻擊而解決問題時,你應該多多鼓勵他的這些行為,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比如你可以表揚他的行為“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
做孩子的好榜樣
和孩子玩的時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對他說“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傢夥的腳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裏,那麼他就會很自然地嘗試對別人這樣做。
溫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說話等等。這時需要你為他提供一些溫柔的積極的安慰,以防止他變得暴躁。比如一個舒服的溫水浴。孩子在洗澡時可以忘記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會讓他對自己重新樹立信心。
給孩子們更大的活動空間
如果孩子像大海裏的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對他們的互相攻擊的行為產生驚訝了。因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動的空間過於狹小。
重要提示: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除了上面敘述的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的事之外,還有些事是我們不能做的:
1、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寶寶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你突如其來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
2、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孩子不會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最壞的結果可能讓孩子不再信任你。
3、不要鼓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犯人”,那麼最終的結果是“犯人”會越來越多。


大宅

積分: 1167


5#
發表於 08-12-17 00:24 |只看該作者
(文章轉貼--3)

宝宝一岁了,为什么动不动就爱打人?
发我的宝宝一岁了,现在一不高兴就挥手打人。打妈妈打奶奶还打小朋友。你刚一批评他,挥手又是一下,怎么才能改正他?
你好,宝宝打人其实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婴儿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瓶……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丹丹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丹丹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两三岁的宝宝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身体攻击越来越少,会逐渐改为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判断对方的意图,只是简单地将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当成对手。

  “打人”会影响宝宝一生!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特性。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宝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所以,宝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宝宝的行为

  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

  同时,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有的父母过分溺爱,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也会使宝宝变本加厉;

  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如何帮宝宝改掉打人的毛病?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最后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帮助他成长。


大宅

積分: 1084


6#
發表於 08-12-17 13:24 |只看該作者
多謝你的資料,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