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孩子自主萌發的意識,應該一個是很開心的過程。將能讓自己快樂的物品分給別人,讓別人也感受到快樂,這個過程是充滿友善和歡樂的,是心甘情願的你情我願的。家長不要介入孩子分享的過程,不要讓分享有了勉強的意味,否則孩子將失去這份快樂。
安全感的建立
家長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別人家的小朋友想拿走自己孩子的玩具,孩子緊緊握住不肯撒手,這時家長可能會開始勸說孩子讓步,告訴孩子要學會和小朋友分享,要求孩子把玩具讓給他人。
家長如此做,不僅無法讓孩子學會分享,還可能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屬於自己的東西說搶走就搶走了,還是自己的父母……
自我意識的形成
「分享」是有年齡要求的,對於兩三歲左右的孩子,學習分享為時過早!這個年齡段主要以「自私」為主,是建立自主意識、存在感、掌握各種生存技能的重要基礎。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了「物權」意識,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佔有欲」是很強的。這個階段,家長要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要讓孩子意識到,如果別人想要拿走屬於自己的東西,而自己不想給,他是有權利說「不」。
尊重孩子的意願
如果和孩子溝通許久,他仍不願意分享,那就由他去吧。大人們都有自己很珍惜的不願分享的東西,孩子也同樣有。分享的意識可以慢慢滲透、引導,家長不要因為「面子」,而自私的去要求孩子「分享」,請尊重孩子的意願。

家長可以教孩子學會分享,但前提是在孩子自願,公平,和諧的前提下。孩子有權利捍衛自己的物權,而家長也不能隨意的將孩子的物品給別人。要不要分享應該交給孩子自己去選擇,別用大人的強權要求孩子去「分享」,這樣的行為和「搶奪」沒什麼區別。分享美德對孩子是很好的教養,但忽略了分享的本質,那麼孩子感受到的只是分享帶來的傷害,並非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