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0


侯爵府

積分: 23481


1#
發表於 23-3-23 10:05 |只看該作者


經歷將近3年的洗禮,新冠疫情終於步向尾聲。我們能從中汲取到什麼經驗呢?

新冠疫情其中一個令大家感受最深的,想必是在疫情高峰時,眾多新冠患者迫滿公立醫院急症室,甚至要在戶外輪候的電視畫面。作為站在疫情前線的公立醫院醫生,印象特別深刻的,還有無數因公院暫停常規服務而受影響的非新冠病人,以及疫潮初期曾經要近乎配給地使用有限的防疫裝備上班的前線同事。

為災難級疫潮做好預算

在新冠襲港之前,當局對大型傳染病的想像只限於2003年SARS,有約100張隔離病牀的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已經是醫管局傳染病應變計劃中最主要的亮點。醫管局以往估算口罩用量,只以醫護人員防疫意識依然較低的2003年計算,更沒想過全球會出現防疫用品供應短缺。

即使在疫情前,公立醫院的資源和牀位早已捉襟見肘。每年冬季,病牀佔用率都不時超越百分百,連救護車和救護員亦一直超負荷運作。當災難級疫潮來襲,無論資源或牀位都根本無足夠的閒餘儲備可供調配。要湊到資源應付突然湧現的大量新冠患者,就唯有暫時裁減非新冠病人的常規服務。

雖說巧婦難為無米炊,但調配資源也要避免因小失大。今次抗疫戰中較為顧此失彼的其中一個決定,便是將伊利沙伯醫院全院劃為只照顧新冠患者的定點救治醫院,犧牲該龍頭醫院為九龍區不同特別專科病人作後盾的角色。此外,全港各公立醫院被暫停的手術和服務,更加不計其數。雖然這類常規服務非屬緊急,惟動輒暫停,仍會令病人病情惡化、影響健康,只能說是無可奈何的下策。

要避免重蹈覆轍,一個有承擔的政府在捱過疫情後,不該「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而應該持續投放更多資源往公共醫療和輔助醫療服務。編配到醫院管理局、消防處救護服務和醫療輔助隊的資源,除了要能夠充裕地應付常規服務所需之外,也要能確保當疫症再臨時,有充足的閒餘人力物力作應急用。

再者,醫管局可回顧各項疫情應變措施孰優孰劣,去蕪存菁。值得醫管局保留的安排,如持續採購足夠3個月用量以上的防疫裝備、使用遙距醫療處理部分診症、訂定指引分流需留院及需接受負壓隔離的病人、在疫情爆發時為員工提供額外津貼和特別住宿等。另一方面,有些措施卻要檢討其利弊,如多次調配員工到不熟悉的專科工作,影響員工士氣使離職潮加劇;長年禁止家屬探病而對病人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等。

抗疫方針理應因時制宜

話說回頭,醫管局在疫情中只能配合政府的抗疫方針行事。要好好反思,不得不提當局的抗疫政策。抗疫方針理應按疫情發展因時制宜——初期防止疫情擴散,爆發時減低重症對醫療系統的影響,後期盡早邁向復常。

新冠病毒在疫症初期仍未落地生根,而當時還未有疫苗或針對性的藥物面世。此時防疫重點應放在阻截傳播鏈,盡量避免市民染疫,如對疫區實施檢疫措施和入境限制,防範輸入病例;抽驗污水樣本和安排強制檢測,找出潛伏社區的隱形個案;將確診者或緊密接觸者送往隔離設施等。即使這些策略未必能徹底撲滅新冠病毒,惟至少能夠為學者爭取科研的時間,直至能降低病毒致病性的疫苗和針對性的藥物誕生。

當後來疫情失控,演變成大爆發時,原先用以阻截社區傳播的措施就難起作用,不符成本效益。這時抗疫目標該轉為防止公營醫療系統「爆煲」,如推出「口罩令」和「限聚令」等社交距離措施,拖慢幾何式爆發;開設專門診治或收容新冠病人的設施,紓緩新冠病人對急症醫院造成的壓力等。此外,不斷推高疫苗接種率亦有助減少重症,保護作用尤其對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更為顯著。

到疫症後期,大多數市民從疫苗或染病後得到抗體,重症數字開始下降。這時抗疫措施就變得不必要,反而只會徒添社會成本。建立足夠免疫屏障後,社會便應盡快復常。

除「安心出行」令人不明所以之外,政府今次應對疫情的不少政策,其實都算有根據,卻可惜往往落後於形勢。先是在疫情之初遲遲未對疫區「封關」。到疫情大爆發,病例已超過醫療系統負荷時,仍不斷堅持以大量人力物力抽驗污水和「封區強檢」;即使找出無醫療需要的無病徵病例,亦無助於遏止疫情,反而倒頭來加重醫療系統負擔。

當本港疫苗接種率達八至九成、社會已有足夠免疫屏障、全球大多數國家已復常時,本港卻仍堅持「限聚令」等各式抗疫措施,白白背負相關的經濟成本逾大半年。

傳染病應變計劃 可分5階段

若日後不幸再有大型傳染病襲港,港府可汲取經驗,把嚴重傳染病應變計劃分為幾個階段:戒備階段(海外有嚴重傳染病,但本地未有個案);第一階段(本地有零星個案,但未有持續社區傳播);第二階段(有持續的本地社區傳播,但未有超越醫療系統處理能力的爆發);第三階段(有廣泛社區爆發,而且病例可能超越醫療系統恒常處理能力);復常階段(社區已有足夠免疫屏障,或重症個案接近季節性流感水平)。然後當局可參考專家意見,訂立何時啟動各個階段的參考指標,並為每個階段事先計劃好合乎需要、張弛有度的相應抗疫措施,避免藥石亂投。

本港逾萬名患者因新冠而離世,同時全港市民亦失去了近3年的正常生活。萬一再有其他新型病毒出現,我們還要再負上同樣的代價嗎?


作者是伊利沙伯醫院駐院醫生

首頁
1

尾頁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