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1


侯爵府

積分: 20915


1#
發表於 24-5-27 09:14 |只看該作者
過去幾年疫情肆虐,對全球造成極大衝擊,也是本地公共衛生制度的一大危機。本地中醫藥界一直積極應對疫情,不禁令人好奇,究竟疫情前後,市民對中醫藥的取態有否改變。因此我們(教大香港中醫專業發展研究小組)正開展一項研究計劃,聚焦疫情前後市民對中醫藥的態度變化。


另方面,因應各政策局與政府部門對各類社會事項的統計數據的需求增加,統計處開展一系列統計調查,為各部門蒐集所需統計數據,組成不同主題的住戶統計調查。其中每隔幾年針對就醫情况而做的調查,有一項是詢問市民在受訪前曾否向西醫或中醫求診。調查一般在當年年末至次年年初進行,為期3或4個月,結果揭示了港人的中醫求診率趨勢變化,是反映香港中醫發展里程碑的一個重要指標。

回到我們的研究課題,本文檢視由2002年開始的市民就醫情况趨勢,亦重點分析2019、2021及2023年的調查結果(註)。



去年堪稱中醫發展高峰期

首先我們分析了《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報告書》裏,中醫就診人數佔總就診人數的百分比趨勢。總就診人數是指在調查前30天內曾就醫的人數。從圖1可見,2002年求診中醫的人數佔求診總人數11.4%,到2012年雖曾稍微回落至11.1%,但整體而言2002至2012年間沒有明顯變化。從2012到2014年間,則由11.1%升至17.7%;從2014至2019年間,雖由17.7%回落至14.6%,但仍較2002至2012年間的百分比高。2019至2023年,比例更由14.6%逐步升至24.3%,創下最高中醫就診人數比例紀錄。

從每年求診比例的變化,可反映當前香港中醫藥業發展。中醫在2002至2012年間發展平緩,甚至能稱為停滯不前,這或與中醫一直沒有被政府納入公營醫療系統有關係。九成中醫在私營市場營業,其消費者數目有限,群體也相對單一,中醫求診率的增長自然非常有限,故或會因此而出現10年間停滯的求診趨勢。2014年時有高達6個百分點的就診人數增長,或跟該年政府優化醫療券政策以鼓勵長者使用醫療券有關。當年中醫申領醫療券的交易宗數,也比2013年時增加近兩倍,由此推斷醫療資助與求診率的增加有一定關係。

此外,由本地大學培訓的第一批中醫師在2000年後開始執業,服務供應大增,至今亦累積了約20年經驗,或令市民對本地培訓的中醫師質素建立信心,因此中醫求診率也有可能繼續上升。

這個變化可以印證2014年後香港中醫的確比2012年前有更顯著發展。圖1反映出香港中醫就診人數佔總就診人數比例,於2014至2023年先跌後回升的趨勢,而在2019至2023年甚至有近10個百分點升幅,則可能與疫情爆發有關。從目前中醫就診人數佔總就診人數比例而言,2023年可說是中醫發展高峰期。惟由於這是近20年來第一次出現的升幅變化,故仍需幾年進一步觀察,才能判斷是否為近年中醫發展高峰期。

考慮到純粹使用中醫求診人數佔總求診人數比例,未必能全面反映市民的求診中醫狀况,故我們亦分析了就診總人數、西醫就診人數及中醫就診人數,來比較求診中醫狀况(圖2),及西醫、中醫就診率(圖3)。





中西醫就診人數差距收窄

從圖2可見,過去20年西醫求診人數普遍持續維持高位,在2008至2014年間亦有增加趨勢,但2014至2019年有輕微下降,到2019至2023年更呈現大幅下跌,去年人數甚至跌到不足100萬。圖3則顯示中西醫就診率,意思為就診人數佔總人口比例。由該圖可見,2002年西醫就診率是中醫就診率的8倍,到2014年收窄至約5倍;從2019至2023年,兩者比例逐步收窄。2019年西醫就診率19.3%,但到2023年降至11.3%;而2019年中醫就診率3.1%,去年則輕微升至3.4%。

總就診人數的趨勢,主要反映西醫就診人數的趨勢,可見港人視西醫為最主要療法,而中醫在香港醫療體系仍屬小眾。惟2019至2023年間,西醫就診人數大降,同期中醫就診人數反而上升,在2023年兩者差異為歷年最小,這或反映當時有部分市民從西醫轉向中醫求診。其上升趨勢或與醫管局曾在疫情期間,分別為感染者及公眾設立不同類型的中醫藥服務有關,包括住院中醫診療服務、中醫復康治療服務等;服務對象亦包括入住新冠治療中心(亞博館)及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的住院病人、安老院舍院友及職員、確診感染而在公立醫院出院的病人或已完成隔離者,以及一般市民。醫管局的計劃或提升了市民對中醫的需求,因而導致中醫就診人數上升。

但必須注意,這個變化是近年才出現,或不足以證明西醫求診率持續下降而中醫求診率會持續上升。要分析其中變化,仍需往後幾年的持續觀察。統計處最新報告也特別說明這點:「由於香港自2020年年初出現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各類醫療服務的服務量及使用情况與疫情前及疫情期間相比,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這系列與健康有關的主題性統計調查結果嚴格上並不能互相比較。在需要作比較時,必須極其小心考慮各項數據的限制。」

我們也嘗試從不同角度了解市民就診中醫的情况。我們選取了2002、2014及2023年數據作比較,2002年以35至44歲者為最主要的就診中醫人群,佔27.4%;2014年則以45至54歲為最主要的就診中醫人群,佔24.8%;到2023年,則以65歲或以上為最主要就診中醫人群,佔31.3%。24歲或以下者,從2002到2023年間的就診人數則大多維持在7%以下。由此可見,本港就診中醫的主流年齡層一直以中年及年長者為主,並逐漸老化;青年及兒童則不常見。

就診中醫主流年齡層趨老化

按性別劃分,去年男性就診中醫的比例是31.6%,女性則是68.4%,可見女性就診比例高於男性。一直以來,女性與男性的比例大概維持在2:1。

2019年尾新冠疫情開始肆虐全球,香港醫療資源緊絀,中醫亦需參與應對疫情,政府也大力宣傳及發揮中醫藥作為預防和治療的優勢,讓中醫投身防疫工作,或因此而加大市民對中醫藥的接受程度,刺激港人求診中醫的意欲,因而反映在求診數字增長上。然而背後促使求診中醫人數大增的原因,則未能單從統計處報告書歸納出確切理由,例如除了疫情,醫療保險對中醫的覆蓋範圍、公司醫療津貼等在近年的改變,或會同樣影響市民就診中醫的傾向。有見及此,承蒙中醫藥發展基金支持,我們在今夏將開展調查,深入研究疫情前後市民對中醫藥使用的情况,了解疫情對中醫業界發展的實際影響。


註: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報告書》(第12、30、41、45、50、58、63、68、74、78號)

作者趙永佳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張珈瑜是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研究助理


首頁
1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