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講場

跳至

首頁
1

尾頁
   3


複式洋房

積分: 361


1#
發表於 25-5-2 13:55 |只看該作者
原文:http://m.fodizi.tw/qt/qita/6194.html




《財富寶要》之二:偷盜罪業導致貧窮




由於慳貪自利的心理內因所驅使,便會令人有種種不如法的偷盜行為產生,因地上種了偷盜財物的種子,在果地上就會招來貧窮的境緣;或者本屬自己的財物反而被盜竊。所以,如欲脫離貧窮得到富足,一定不能偷盜非己之財物,哪怕是一針一線;即便是需要朋友、親戚、同事、或師長等人的幫助,亦應該先徵求得到財物主人的同意方可拿走使用,並且用後應該付以相應的報酬,以防為今生來世種下貧苦的惡因種子。




《華嚴經》云: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所謂共財,就是為王、賊、水、火、不肖子孫所共有,或者與他人共同使用,沒有自己自由支配做主的權利。《優婆塞戒經》云:善男子,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雖親附人,人不見信、常為聖賢之所呵責,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墮於地獄受得惡色、惡力、飢渴苦惱壽命長遠,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生,貧於財物,雖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萬姓。《地藏經》中,佛陀論及地藏菩薩無量劫來的難行苦行救護眾生之事時,亦說菩薩是「若遇竊盜者說貧窮困苦報」。

《財富寶要》之三:未曾佈施缺乏善因

慳貪除了令人產生貪佔盜取非己財物的惡劣心行外,還會令人對佈施種福的善法不予奉行,並加以誹謗。根據因果律,一切財富的圓滿必須要有做財佈施的種子和福德因緣,否則緃然將財富放在你面前,或送給你,你也得不到,或者得到又馬上失去,並帶來其它災禍。廣泛的做財佈施是求取財富圓滿的必由之路,如果以前缺乏財佈施的善因,現在就必須努力去做,如果現在仍不願做,那麼將來還要受貧窮之苦。佛經上說:欲觀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觀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可是慳貪者連他人財物都要盜為己有,又怎麼可能把自己的財物供養佈施給大眾呢?既然因地上不願意種下福德的種子,果地上又怎麼可能有財富豐盛的果報呢?如同農民在土地裡沒有種下一粒莊稼種子,當然也就長不出果實。所以,沒有做財佈施廣泛地供養賢聖和佈施眾生,才導致今日之貧窮;欲求財富豐盛沒有缺乏,必須如理如法地做佈施供養。即便以前少有佈施,現在努力去做,一樣會在現生來世感現財富圓滿的善果。

論述至此,貧窮的原因可歸納為三點:慳貪、偷盜、未行佈施。任何身份種族的人,無論你權高位重,還是聲微言輕;無論你是名譽廣遠,還是默默無聞;無論你是儒道回耶教門中人,還是士農工商塵俗之者,凡期望未來財富豐盛滿足者,必須要在破除慳貪、戒除偷盜、廣行財施這三要素上下足功夫,這是諸佛以圓滿大智印證之理,是唯一真實可能滿足財富的方法。因此,圓滿供養佈施一切賢聖和眾生所需資財無所乏少,這即是菩薩六度萬行之首要修學科目,亦是積聚菩提資糧和增長人天福報之必須路徑。

簡單來說,偷盜的因果報應是貧窮,要戒除偷盜,布施分享財物給有需要的生命能累積福報財富,還有布施的心態也很重要。


複式洋房

積分: 361


2#
發表於 25-5-2 16:38 |只看該作者


### **總結:如法求財的步驟**


1. **先布施**(種福田)


2. **持戒正命**(遠離邪財)


3. **勤奮努力**(正當職業)


4. **持咒修福**(輔助增緣)


5. **惜福迴向**(不浪費不貪執)




**切記**:佛法求財的核心是 **「善因得善果」**,而非不勞而獲。 若只求財卻不修善,猶如“煮沙成飯”,終不可得。 真正的富貴是 **身心安樂、智慧圓滿**,這才是佛法的究竟財富。


複式洋房

積分: 361


3#
發表於 25-5-3 11:15 |只看該作者
南懷瑾老師:富有的辦法,佛教的布施學

南懷瑾老師開示:“愈是想占有的人,愈是最貧窮,愈是布施出來的人,愈是最富有。真正偉大的事業是付出,而不是據為己有”

很多人都想賺錢,想發財,但始終不能如願以償,總是那麼貧窮,這肯定是前世做過偷盜的惡業,因為偷盜的果報是貧窮。命中有財,才能發財;命中沒有財,總追求錢財,做發財的夢,沒有用!你要相信因果,要誠心懺悔,這樣才能消除偷盜的惡業,消除貧苦的果報。你若想發財,就不求回報地多付出,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單位,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不管是錢財還是智慧。佛法裡講的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是去付出,這樣你才會財源滾滾。

在家裡也是,不能總想占別人的便宜。覺得一切都自己說了算,什麼事也不做,好像很有福報似的。其實,這才是真正的消耗福報。你讓他做事,這是你正在欠他,總有一天你要成千上萬倍地還啊!你若相信因果,你就應該沒有要求地多付出,自己盡心盡力地去做。有的人也能多做,但是心裡卻總是在埋怨別人,你這樣就不是出於真心,這也是在造業。只有心甘情願地付出,才能消業積福。

很多人都在造業,越來越自私,都不願付出,總想占便宜,總想得到一些好處和利益,互相之間沒有真心誠意。如果得不到利益,就不去關心對方了。只知道自己的感受,根本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人心壞就壞在這裡。很多夫妻之間總是不和睦,離也離不了,過也過不下去,總是天天吵吵鬧鬧的,互不關心,沒有真正的感情,這個問題特別普遍。

南懷瑾先生1991年8月16日至21日在香港講述《毗耶娑問經》,全面闡述了佛教的布施學:

《毗耶娑經》特別提出討論了布施的原則和功德,也就是我們現代人常講的要有愛心,要幫助人。那麼,通過研究布施這個問題,對什麼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福利,就可以應用上了。搞清楚這些觀念,明白了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好人,才談得上研究佛學。

何為布施?

毗耶娑問什麼叫布施,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施主。佛對布施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既布施已,自食自淨,施已報轉,故名布施。”布施必須是把自己的並且自己也需要的東西施於他人,才會有布施的果報。拿衣服、錢財、醫藥送給人家,是外布施;把自己的煩惱完全清淨掉,是內布施;給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無畏布施。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須馬上實行。比如今年大陸發水災,我覺得應該布施災民,就馬上做了。用不著等號召大家起來再做,那已經是來不及了。

按我的觀點,真肯布施者,在別人眼中就像瘋子一樣,把錢也不當東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灣、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萬的財產,可他既然肯丟這個臉在大街上乞討,說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慮人家是否有錢、是否在行騙。所以佛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布施是無條件的,以別人的痛苦和需要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這才是布施。

真正布施的原則

毗耶娑起立合掌向佛稱謝,這番關於布施果報的教導,已使他們獲益非淺,並能造福大眾。現在他要向佛再請教:什麼樣的布施才能得到好的果報?對持戒者要布施,對不持戒者也要布施,這究竟是什麼道理?

第一,要自己真有心幫助人,而不挾帶任何別的思想。像黃醫師經常為病人開刀而顧不上吃飯,有時打電話來請個假,說不能到我這兒上課了,這是對的。吃飯、上課只是個人的享受,為了病人的生命,這些都可以犧牲,這就是“一切施與”的道理。

第二,布施不能怕將來的結果。常言講,做好事“善門難開”,我們在大陸十八個大學設了“光華獎學金”,現在差不多每個大學都來跟我要求。這種事不是傻瓜不會做的,真要做好事,自己就要真心當傻瓜。

第三,不要輕毀任何一個人,這是大乘佛法的菩薩戒。真正的布施是不揀擇對象的,這就是“不簡福田”。不管被布施的對象怎麼樣,我幫助了你,內心非常快樂,也就是我們中國文化所講的“為善最樂”四個字。你是一塊田地,我在你身上做了功德,就把福德種子種在你這塊田上了,這就叫種福田。

因此,樂善才能好施,對一切人充滿著愛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認為應當做的事。“心信開眼,生愛念已,捨物施與,心常普緣一切眾生。”具有這種博愛精神,不考慮任何附帶條件的,才稱得上是施主。

功德圓滿的淨施

佛告訴毗耶娑:有十種布施,能使施主在布施後心裡非常高興,並使布施的功德圓滿。

第一是“時施”。恰到好處,恰如其時的布施。有句我們從小就會背誦的格言:“求人須求大丈夫,救人須救急時無。”時施,就是要做雪中送炭式的及時布施,不然就是錦上添花,沒必要。

第二是“施行人”。幫助旅途中處於病苦急難的人。

第三是“施病人及瞻病者”。世界上的病人都很痛苦,所以要幫助病人。而且,對看望病人給以安慰者,及醫護病人以解除其痛苦的醫生、護士,也要進行幫助。

第四是“施法器”。幫助有資格修道、今後會有所成就的人。

第五是“施欲行異國土者”。比如資助想出國留學求法而沒有盤纏者。

第六是“法施”。給人以智慧的布施,給你解答問題,傳授給你知識,培養你的學問,乃至教你佛法,這叫做法布施。

第七是“資生施”。幫助人維持生活的必需物品或謀生手段。比如說這次大陸水災,你立刻送碗飯、送件衣服過去,使那些災民得以活下去。

第八是“屋宅施”。讓無房屋者有一安居之處。

第九是“燈明施”。給處於黑暗的人送去光明。

第十是“香施”。此指能生起宗教心並淨化環境的香料。比方發水災了,給災區送去衛生用品。

前面講的前後各五種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種不淨布施【原文有詳細闡述】的反面,即淨施。佛在這裡回答毗耶娑的提問,對“淨施”作了一個概括:真正純淨的布施,就是要有愛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樂意幫助任何一個人,乃至貓、狗、蟲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慈心”,即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說是父性的愛心;悲,也可說是母性的愛心。這兩種愛心合起來,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時沖動,這是理性指導下的恆久的愛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還需要幫助,你依然肯犧牲自我去幫助他。“喜心”,對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悅感,樂於做好事。

無上布施

在這淨施的原則下,佛說更有五種最有意義的“無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第一是“施如來”。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經成道的人。第二是“施眾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順父母親。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貧窮”。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賈破產,這種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體會,要在這種情況下一伸援手,幫他一把。中國歷史上這種記載很多。

首頁
1

尾頁

跳至
你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入 | 註冊